一颗红心两腿泥 让新闻的泥土气息再浓些
封思强
从井冈山到兴国、于都再到瑞金,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一路思考……此次参加省“三教办”组织的江西“革命老区行”采访锻炼活动收获颇多。
第一次踏上江西这片红色热土,到处洋溢着革命的“红色基因”,不管走到哪里,都能听到令人感动的好故事。因为在采访锻炼中,我承担了大家宣传报道时的摄像任务,所以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些走马观花。即便如此,有两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个是李美群马前托孤、送夫参军的故事。李美群作为一个妻子一个母亲,为了革命可以舍弃家庭,为什么?因为她有理想,因为她有信念,因为她是共产党员。所以,李美群先后动员了两任丈夫参军打仗,自己为了革命连刚出生的女儿都托付给老乡照料。最为动人的是,李美群马前托孤的那个女儿,直到母亲牺牲、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在革命烈士纪念馆的烈士墙上读到母亲的名字,看到母亲的照片。
另一个故事关于爱情。故事的主人公池煜华的丈夫李才莲为了参加革命,新婚三天后就离家上战场。新婚妻子池煜华等待了半个世纪,每天对镜梳妆,在家门口守望、踩破了家里的门槛,也坚信丈夫李才莲会归来。这不仅是忠贞不渝的爱情,更是对革命必胜的信念。两个故事,表达的理想和信念,直击人心。
除了听故事,这次江西“革命老区行”也为我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并且坚定了一个工作思路: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干工作。为什么30万群众能够保守一个红军出发的秘密?因为我们的红军战士和广大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心连心。在井冈山革命的困难时期,当地群众拥护红军和共产党员,宁可自己节衣缩食,省下粮食和食盐给红军。兴国县的老大娘为什么先后把8名儿子都送去参军,还是因为对红军的信任。
现如今革命早已取得胜利,新中国也已经迈进新时代,我们应该“吃水不忘挖井人”,不能忘记那些为革命奉献过的人民群众,工作中要时刻牢记群众路线,倾听百姓心声,解决百姓困难,讲好百姓故事,树立好新闻工作者在老百姓心中的正面形象。
新时代,我们新闻工作者是发展进步的实践者和记录者,干宣传工作必须要深入改革发展的前沿,深入基层生产的一线,讲好基层故事,采写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闻作品。沉下身去“抓活鱼”、深入思考见真知,采写出有价值、高质量的新闻报道和调研报告。
作为一线采编人员,我们要认真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四向四做”要求,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做引领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新闻志向,做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工作取向,做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
我经常问自己:什么是好记者?答案是能把故事讲好、能用故事打动人、用故事鼓舞人、用故事引导人的记者才是好记者。那记者怎么才能把故事讲好呢?我觉得作为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就要做到一颗红心两腿泥,让新闻的泥土气息再浓些。
我们要沉下身子走基层,把同吃同住同劳动作为常态,充分反映基层情况,表达群众心声,与群众面对面的交流、心贴心的沟通,使新闻报道更能体现时代要求,让基层的鲜活在传媒平台里畅游。
我们要带着感情走基层,用脚板底下粘的泥土,换取群众心中沉淀的真情。向群众敞开心扉,谈身边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让报道有根,有旺盛的生命力。
我们要开动脑筋走基层,写家常话、大白话、明白话,用最具活力的镜头,最有感染力的故事来吸引住让老百姓的目光。同时,充分利用融媒体手段,以多样化的展示、多介质的推送,使新闻报道动起来、活起来。
我将以参加江西“革命老区行”采访锻炼活动为契机,加强学习,汲取营养,提升境界,让报道更加接地气、有共识、有价值,充分体现出思想、温度和品质。
(作者为泰州广播电视台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