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矢志,传承中国新闻人的红色基因
冯可
井冈山的晚上,挹翠湖畔凉风习习。大妈们跳着欢快的广场舞;湖边的亭子里,百姓自发唱起红歌……行走在今日井冈山,处处能感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和谐人居。
5月初,我参加了江苏省委宣传部和省记协主办,省三教办组织的“江苏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团赴江西革命老区采访锻炼活动。从工农红军军旗升起的地方,到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从苏维埃政权的首都,到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随着红色印记重温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穿越90年的激情与梦想,仿佛置身历史的洪流。
一、担当矢志,相信信仰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初,就是一个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的、有理想信念的政党;为了革命,就算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井冈山斗争从中国革命低潮时开始,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无数革命先烈为了革命理想,始终坚守信念。许多有识之士不仅自己投身革命,妻子、子女也前赴后继地上前线。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长征出发渡过于都河时,小小于都县有6.8万人慷慨参军,很多为人子、为人父的青年,从此一去不返。
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就是信仰中开出的花。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写下《七律.长征》,“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万丈豪情跃然纸上。陈毅在南方坚持游击斗争,被国民党军队围困的3年中,他只进过两次房子,一次是在破庙里住了一晚,一次是在茶馆里喝了一碗茶。这3年,他过着野人般的生活,但他依旧乐观写下《梅岭三章》:“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随时准备慷慨赴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不忘初心,就是要求全体党员铭记党的奋斗历程,担当矢志。作为一名媒体人,我们要牢记历史,面向未来,用智慧和真情讲好每一个中国故事,这也是新闻从业者最真实可触的初心。
二、扎根基层,永远依靠群众
永远扎根基层,一切依靠群众,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工作方法。南昌起义之后,朱毛红军能够在井冈山落脚,建设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就是因为得到了袁文才、王佐的支持,赢得了老区的民心。在红色的年代,苏区干部紧紧依靠群众,“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通过扎实的好作风去争取群众。
1929年至1930年间,毛泽东三次到兴国实地调查,并获得了大量的一手材料。1930十月下旬,毛泽东在新余县罗坊找兴国县第十区即永丰区的八个农民开了一个星期的调查会,随后整理写出《兴国调查》一文。毛泽东同志的《兴国调查》,不仅为当时正在进行的革命找到了依据,它所蕴涵的丰富的社会调查思想,在7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国新闻战线开展的“走转改”活动,也就是进一步强调密切联系群众,用最基层的声音赢得共鸣,用最鲜活的事例感动大众。正如“江苏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的内容,没有一个不是从基层而来,密切联系百姓民生的。
三、学会反思,坚定四个自信
梳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我们能够真切感到,中国共产党并不是生而完美,在漫长而艰苦的发展过程中犯过多次战略、战术、路线上的错误,并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然而难能可贵的是,共产党有独特的自我净化的功能,在不断实践中一次次纠错,探索出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 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我们始终要坚定四个自信,明确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在宣传报道中,积极宣传党的主张,深入反映人民呼声,形成“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强大力量,传承中国新闻人的红色基因;我们要不断提升道德素养、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让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代代相传,不负这个伟大的新时代。
(作者为扬子晚报总编办主任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