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为功,抓出过硬好作风
王岩
作为“江苏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团的一员,很荣幸有机会来到江西革命老区采访锻炼和交流学习。一周的时间,从井冈山到兴国,再从于都到瑞金,十几处革命纪念地走下来,成为一次灵魂的洗礼。
我是一名“新华人”,此行又多了亲切感。新华日报是一份有着红色基因的报纸,今年1月11日迎来了80岁生日。走进这片红色大地,我带着红色情怀,在不断融入中去理解一个个老区故事和一段段革命历史。
我一路走来,一路思索,为什么中国革命能够从这里走向成功?在新时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对我们今天的工作和生活又有着怎样的指引?我觉得个人体会最深的是,要坚持不懈抓好思想作风建设,发扬革命传统、传承革命精神,书写高质量的时代新篇。我用四个“坚”来概括:
一是坚定理想信念。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共产党的势力还很弱小,而且一次次面临失败,前途未卜。共产党人在这样的困境面前,始终没有动摇理想信念,在坚持不懈的斗争中,坚定了信念,看到了希望。
这份坚定,经历生死考验;这种信念,从未动摇改变。不论是在黄洋界保卫战的隆隆炮声里,还是在于都渡口的滚滚江水中,共产党人的信仰如炬,照亮了那段波澜壮阔的烽火岁月。我记得,在井冈山,毛泽东说没有挫折和失败就不会成功。陈毅也说,我们大家要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只有经过失败考验的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
在现实中,我们也应该有这种劲头,当一名这样的英雄。对于记者来说,采访受阻、写稿遇难,发稿不顺,面对一系列挑战,能不能咬牙?是否能顶住?我们要记得,信仰有光芒,前行有方向。就如同彭德怀说得那样:不要怕吃苦,不要怕流血,不要怕牺牲,哪怕只剩下一个人,也要举着红旗干到底。
二是坚持调查研究。毛泽东的兴国调查,揭开了“两个80%”的秘密。而我们在井冈山,同样来到一线,吃红米饭、喝南瓜汤、走长征路,积极融入当地生活,全面感触革命历史。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至理名言,很有启示性。对于新闻报道来说,实事求是就是生命。但在当下的全媒体、自媒体时代,不少人只盯着10万﹢,各种观点太多,而真正的调查研究太少。电话记者、网上记者,他们的一大通病就是行动上懒,作风上浮。看了老一辈革命家的作风,我们应该有所反思,要坚持到基层一线去,要到最苦最难的地方去。要少讲些条件,多谈些思考;要少说些抱怨,多聊些思路。我们应该把自己当成一根火线,时刻做好战斗的准备,一拉就响,一点就着。
三是坚决依靠群众。毛泽东曾这样形象的比喻:国民党就像一口大水缸,我们就像小石头,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依靠千千万万的工农群众,我们这块小石头就总有一天要打破那口大水缸。这就是千百万群众的力量!而依靠群众首先要服务群众。在瑞金,共产党人挖下水井解决群众饮水困难,留下“吃水不忘挖井人”的佳话;而在井冈山,也有首歌谣这样唱:红军来到掌政权,春光日子在眼前。穷人最先得好处,人人都有土和田。
记者,更应该有群众观点。我们要善于走进群众生活寻找线索,要善于运用群众语言展现鲜活,要善于讲好群众故事记录变迁。为什么我们常会感叹,稿子不太活、没有味、有点空,那就是因为和群众走得不够近,和生活离得有点远。
四、坚守思想阵地。红色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有责任发扬和传播。我们要用红色思想去影响自己的新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走什么路,树什么旗,我们不应有动摇;说什么话,写什么稿,我们应该有底线。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我们要在献身党的宣传事业中,写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彩故事。
两年前,我曾跟着巡讲团到河北革命老区锻炼,如今又一次站在红色的土地上,依然感慨万千。作为徐州人,同样在那片红色的沃土上,“一往无前、 决战决胜”的淮海战役精神,一直激励我不忘初心,坚定向前。这是我的宣言:不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
(作者为新华日报驻徐州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