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行,激发新动能
胡俭
讲好中国故事,中央有要求,社会有需求,我们有追求。江苏省“三教办”创新组建“江苏好记者讲好故事成员库”,组织开展“革命老区行”异地采访教育实践活动,我有幸参加2016年的河北行和2018年的江西行,参观革命圣地、重温入党誓词、异地采访交流,每一天都在温故知新学党史、对照剖析问自己、重塑新闻理想。革命老区行,启迪我们怎样当一名好记者,激励我们怎样讲好故事,激发奋斗前行的新动能。
一、革命老区行,总有一种信念让我们泪流满面
今年江西革命老区行,我们走上井冈山,聆听“黄洋界上炮声隆”;来到兴国县,感受“苏区干部好作风”;站立于都河畔,遥想“红军长征第一渡”;参观瑞金红色旧都,敬仰 “共和国摇篮”;徜徉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追忆血雨腥风中的“铁军再生”。
在井冈山烈士革命纪念馆,烈士的名字,密密麻麻。两年零四个月的斗争里,牺牲了4万8千多人,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其中3万多名烈士甚至连姓名和画像都没留下。
每个名字的背后,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啊,最小的烈士,年仅18岁。他们也有白发苍苍的父母、新婚燕尔的娇妻、嗷嗷待哺的婴孩;他们也可以选择躲避,苟且活命,但是他们义无反顾,选择用鲜血染红了井冈山的土地,染红革命胜利的旗帜。
看着墙上密密麻麻的名字,泪水止不住在眼眶打转。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没有国,哪有家?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他们一定相信,自己的鲜血不会白流,革命必将成功!
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红军队伍被迫撤离根据地,开始长征。彭德怀自告奋勇,留守井冈山,当部队所剩无几时,撤出井冈山,稍加修整后,又重回井冈山,展开游击战。面对考验、面对危难,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缺医断药,师长张子清左脚骨中弹,发炎红肿到小腹。组织上拨给他一把盐,用来清理伤口,他让给了其他伤员,自己舍不得用一粒,最终牺牲了。
信仰是什么? 一路行走,一路追寻,一路思索。信仰,绝不是虚无的空谈、喊喊就好的“口号”,他是一个人的最高的行动指南,是当人们面对艰难险阻时永不言弃的精神支柱。
有了信仰才有硬骨头,才有崇高追求。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共产党员,就是要把理想信仰与本职工作、社会实践等结合起来,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真正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做到平常时期看得出、关键时刻冲得出、危难之际豁得出!
二、革命老区行,总有一种理想让我们不断寻求
“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过去我们只能背诵历史教科书,如今老区行,我们逐渐触摸到了更加清晰的答案。
面对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毛泽东同志带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播撒下马克思主义的种子,用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引领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光辉道路。
毛泽东带头大走访、大调研,写下了《兴国调查》和《长冈乡调查》等经典著作,得出结论:“能够获得80%以上的人民拥护和赞成,相信这个革命一定能取得胜利”、“要争取和依靠农民,就要调查农村。”
毛主席有段非常通俗而又经典的话:“要像和尚念阿弥陀佛那样叨念群众”。
长冈乡的寡妇刘长秀把自己唯一的男孩送去当红军了,一个苏区干部帮助她家送粮医病,还帮助介绍对象。她告诉毛主席, “共产党真正好!什么事情都替我们想到了。”帮寡妇找老公的故事,成为“苏区干部好作风”的生动写照。
“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一首歌,生动诠释了“苏区干部好作风”。
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苏区干部和红军战士,懂宣传、会宣传,以笔代枪,许多泛黄的红色期刊记录了无数感人的苏区干部的好作风、苏区人民的好故事,凝聚成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这才有了30万于都人民共同保守着一个天大的秘密,掩护8万多红军主力跨过“长征第一渡”,国民党谍报部门却对此一无所知,堪为战争史上的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故事,事半功倍。江西革命老区行,5天时间,参观了11处红色基地、20多个红色场馆,最刻骨铭心、最发人深省的,还是那些为了追求革命理想而矢志不渝、英勇献身的动人故事。好故事,穿越时空,直抵人心。
讲故事是记者本职,讲好故事靠记者本领。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如何以人民为中心讲好中国故事?我们只有牢牢把握满足群众需求这一工作取向、牢牢把握广大人民群众这一故事主角、牢牢把握群众喜闻乐见这一故事标准,坚持 “三贴近”、“走转改”,不断让传统党报从“宣传纸”变成“新闻纸”、“故事纸”,才能成为让党委政府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好记者。
三、革命老区行,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精神抖擞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革命老区行中,这是大家感慨最多的“金句”,我更是受益匪浅。
2016年河北革命老区行,重温课本里的《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纪念白求恩》、《白洋淀纪事》;电影里的《地道战》、《小兵张嘎》,对故事的主人翁和文章的时代背景,有了更真切的认知。
那年参加全国第三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我引用了毛主席《纪念白求恩》里的一句话——“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串起了“我和两位打工仔”之间的联系,顺其自然引出了“只要坚持不懈,就能梦想开花、人生出彩”的讲稿点睛之笔。
在纪念馆里,我看到了方志敏烈士在狱中写下的《清贫》手稿,字迹工整,文笔朴素,感人至深。
生命中最后的218天,方志敏狱中以笔代枪,写就《可爱的中国》等16篇文稿,计14万余字。从某种意义上讲,方志敏带着沉重的脚镣,迎来了写作的巓峰期,以最后的生命与心血结晶凝成的狱中文稿在作者生前精心安排下复制四份后从囚室传出。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们采写条件比起方志敏不知道要优越多少遍,比照起来,真是汗颜。重读《清贫》,“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这段话,我抄录了几遍,反复咀嚼,在小组交流会和大组交流发言中,一次次对照剖析。方志敏烈士的“清贫”观,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穷和富,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什么是革命者的伟大信仰,人到底怎样活着才有价值?
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新闻工作者,我们应该树立起怎样的贫富观、快乐观?怎样才能立足岗位、不辱使命?我一次次问自己,自己写的文章,是不是读者都喜欢看?虽然编入“江苏好记者讲好故事成员库”,是不是对得起“好记者”这样的称呼?虽然拿过几个全国全省的大奖,人到中年是不是就躺在“功劳簿”上?
江西革命老区行,重读《清贫》一文,让我们更加头脑清醒,更加热血沸腾、精神振奋。
一次革命老区行,激发起我们重新出发奋力前行的新动能。大家争相表示,借助“江苏好记者讲好故事成员库”这个“朋友圈”、“老师圈”,大家在“走转改”中“赶帮超”,当好记者、讲好故事!
(作者为扬州日报采访中心民生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