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讲好中国故事
2020-09-14 17:20:00  

传承红色基因 讲好中国故事

周俊

为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加强编辑记者思想作风建设,5月7号至12号,由省委宣传部、省记协联合组织的“江苏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团,来到江西革命老区采访锻炼。在六天的采访活动中,我们认真聆听、用心记录,循着革命先烈的足迹,接受体验式教育,回顾革命斗争的历史。

一、星火燎原的英雄土地,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

巍巍井冈,矗立历史的丰碑;猎猎军旗,传承时代的薪火。革命老区行的第一站,来到了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苍松翠柏,英魂长在,91年前,为了革命胜利,中国工农红军浴血奋战,4.8万烈士长眠于此。拾阶而上,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内,一个个镌刻在石碑上的名字,记录的是一个个不畏牺牲,勇往直前的战斗故事,饱含着高涨的革命热情,令我备受感动,也使得我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涤荡。

整个井冈山斗争,虽然只持续了短短的2年零4个月,但在这期间,湘赣边界恢复和发展了党的组织,实行了土地革命,也建立了红色政权,这一系列行为,都使得工农武装割据这样一面旗帜得以在中国的土地上高高飘扬,也让井冈山斗争从此就成为了中国革命的一个光辉榜样。如火如荼的革命岁月,锤炼出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成为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和作风的源泉。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成为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媒体人来说,更应该发扬优良革命传统,到条件艰苦的基层一线去,到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去,用革命先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创作更多新闻精品,用真心、真情做好每一篇报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兴国儿女多奇志,共赴国难真英雄

兴国是革命老区、将军大县,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23万人口的兴国就有8.5万人参军参战。80%以上的青壮年男子参加了红军,这样的民族气节让我感到十分的震撼,尤其是在这里面涌现出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更让我看到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兴国县的妇女部长李美群,动员丈夫钟延章参加红军,不幸在反“围剿”战争中牺牲。她擦干净眼泪,自己毅然走进革命队伍。1933年冬,李美群与一起工作的干部倪志善再结连理,随着前方战事的紧张,她再次动员丈夫参加红军。而她把未满月的女儿包好,含着眼泪交给群众,转入山区参加战争,在战争中被俘,牺牲在九江市的国民党监狱里,年仅25岁。中央分局的书记李才莲,新婚第三天便踏上革命的征程,随红军转战千里,而他的妻子池煜华,坚信革命终将胜利,丈夫会凯旋归来,苦苦守望丈夫72载,在72年的岁月中,池煜华始终在盼望着丈夫的归来。兴国解放了,丈夫没回来,中国解放了,丈夫没回来……每天,池煜华都会在门口张望一下,还会对着李才莲送给自己的小镜子梳洗打扮,想以最美的模样迎接丈夫凯旋。然而,她的痴情等待却始终没有盼来丈夫的身影。在年逾九旬时,池煜华来到30多年未曾踏足的县城,和老红军们一起瞻仰烈士陵园,在烈士纪念碑上摸到了丈夫李才莲的名字,她才相信,丈夫不会回来了。

“你在长征路上,我为你保卫家乡”,一个个令人动容的故事,一段段深情久远的往事,让我不断思考,也深受洗礼。它让我不禁反问,如果我们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勇气,为了革命理想奋不顾身,走上战场冲锋陷阵。作为一名党员和一名新闻工作者,我们就是要不忘初心,坚定自己的新闻理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坚守舆论主阵地,传播时代正能量。

三、万里长征第一渡,于都河畔火把明

“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度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这首由陆定一长征途中写下的《长征歌》,正是当年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踏上漫漫征途的真实写照。革命老区行的第三站,我们来到于都河畔,1934年10月8号到10月17号,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以及红军主力部队分别从瑞金、兴国、宁都、石城、长汀等地陆续抵达了于都县城,8万6千多人的中央红军部队在于都集结,并且还要不动声色地进行秘密转移,这对于当时拥有34万人口的小县城来说,简直是一个奇迹。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里,就再现了于都百姓为避免敌机侦察暴露目标,深夜架设浮桥的场景。1934年10月17号到20号,于都百姓调集了800多条船只,在60华里的于都河上,架设起五座横跨400多米宽水面的浮桥,帮红军渡河。老百姓们把家里的门板、店铺板、床板,甚至是棺材板都拿出来支援搭浮桥。 “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钟伦扬拼死藏匿一口“行军锅”,也成为了他的“救命锅”;一双“绣球草鞋”,蕴藏着一段不同寻常的革命爱情故事……长征出发地纪念馆内的每件展品都有一段故事,都饱含着于都人民无私奉献支援红军的鱼水之情。

穿越84年的岁月阻隔,战争的硝烟虽然早已远去,但长征的精神却永放光芒,激励着我们做好每一次采访,在创新变革中实现主导,让党的声音在众声喧哗中更加坚定、更加响亮、更加深入人心,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

四、红色燃情的故土,共和国的摇篮

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瑞金是一个不可忘却的名字,它被誉为共和国的摇篮。在这个偏远的乡村、山坳里的首都,萌芽了波泽中华大地的建国思想,引领一个崭新的中国昂扬启程。在这片燃情的故土,究竟创造者怎样的奇迹?带着思考,带着疑问,在蒙蒙细雨中我们来到了瑞金。

瑞金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诞生地,又是中共苏区中央局和临时中央政府机关在瑞金的第一个驻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王稼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这里生活和工作过,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叶坪召开,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在这间简陋的祠堂里,一张张简陋的办公桌和木头床, 构成了中央部委工作和生活的场所。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一群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带着崇高的革命理想,建立了红色政权,引领了中国革命走向新的阶段。而在“红井革命旧址群”,则为我们记录一段军民渔水情的深情往事。1933年4月,临时中央机关从叶坪迁到沙洲坝,毛泽东来此办公住宿。由于当地老百姓缺乏饮用水,常常喝不干净的水。听说这件事后,他就借来锄头,并亲自选择井址。但那个时候,村民都不是很理解,都说这样做会坏了龙脉,会降灾的,但是毛泽东不相信,而且说如果要降灾就全部降在我的头上,然后就带领红军去挖井。三天之内挖出了直径0.85米,深6米的水井。并劝大家都动手打井,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看毛泽东打了井后并没有风水先生所说的灾难出现。所以大家后来也就都加入了打井这个行列了,到后来沙洲坝的所有的村民都有水喝了,就不用再跑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了。所以后来就留传着这样一句话:“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今天的水井已成文物了,故地变遗址,承载着那段历史记忆,也启迪了我们全体共产党员要时刻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传承使命,想百姓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为群众排忧解难。

瞻仰了革命遗址,目睹沧桑巨变,也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自强不息的精神财富,也是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源泉。枪林弹雨、生死一线中走过来的革命先辈,用血与泪,走出了一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紧密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如今这条路越走越宽阔,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自信?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重温过去,也是重新认识今天的自己。时代赋予当代新闻人新的责任和使命,媒体融合让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坚持新闻理想,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为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发声,为党和人民作出更大贡献,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作者为淮安广播电视台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