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融媒体品牌新闻栏目《消费评审团》
陈郁
从2016年的6月开始,扬子晚报开设的《消费评审团》栏目正式与读者见面,那一天之后,“周一见”成为了栏目和读者的约定,两年间,栏目的新闻内容从纸面呈现发展到微信公众号的同步可视化视频、再到线下的互动体验活动,《消费评审团》已成为扬子晚报新闻类融媒体产品的品牌,影响日益扩大并深受读者喜爱,获2017年江苏省报纸优秀作品新闻专栏一等奖。
坚持重点版面打造新闻品牌
《消费评审团》栏目在推出之前,在名称上就有过不小的讨论,而这个讨论直接决定了栏目未来的定位。因为在2016年315消费者权益纪念日期间,扬子晚报围绕消费维权的内容,开设了“亮剑315”的维权专栏,“315”结束之后,报社编委会提出能否将“亮剑315”专栏进行改造,形成一个常态化的新闻报道栏目。在一番讨论之后,《消费评审团》这个名字脱颖而出,回过头来再看这个名称,还是觉得非常有创意和经典,响亮的“消费评审团”五个字突出了栏目的鲜明标识,也为今后更大空间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基础。
在栏目策划之初,我们便制定了建立一个强大栏目后援团的目标,这个团队内除了有一线调查维权记者之外,还有来自各行各业的大众体验员以专家评审代表,在每期报道当中,这些“团员”都会现身说法,这其中既会有消费体察员的客观感受、也有消费调查的问题揭露,再加上专家评审的厘清解析,都让整个栏目的报道内容和所涉及的领域不断推陈出新,内容也变得“有滋有味”。
同时为了突出新栏目的标识性和影响力,两年以来,扬子晚报坚持用每周一的重要版面进行刊登,周一的A3版固定呈现《消费评审团》成为了常态,另外我们也为栏目设计了包装形象广告,不定期的在报纸上进行推广呈现,这也进一步强化和提升了栏目的品牌知名度,《消费评审团》也将“周一见”打造成了与读者不变的约定。
栏目报道让大牌企业知错就改
报社利用重点版面倾力支持《消费评审团》栏目,这也为栏目内容的高质量提出了要求,我们力争每一期刊登的稿件必须要是精品。也就是在这种坚持之下,我们的报道让高傲的全球品牌“耐克”第一次在媒体压力下,修改了气垫鞋所存在瑕疵的“产品使用说明书”;我们的报道让滥放映前广告的电影院,在全国范围内被36家消费维权组织“通报批评”,并改掉“毛病”;甚至有外地的读者致电本报,点名希望通过《消费评审团》栏目帮助维权。
2017年5月7日,《消费评审团》以《穿了1天,NIKE气垫鞋坏了 专柜说:不退不换不修》报道了消费者在购买耐克气垫鞋之后,却享受不到维修服务。栏目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耐克气垫鞋没有何维修服务条款,同时气垫鞋的使用环境要求“特殊”,但缺乏必要提示。在进行了系列追踪报道之后,耐克公司公开发出声明,开始着手完善每一双NIKE气垫鞋产品内的《产品使用建议》卡,通过进一步明示相关内容,改进给消费者在穿着气垫鞋所带来的使用困扰。
在栏目开设的半年之后,一个从宁波打来的电话直接找到了栏目,电话那头的江先生希望我们能够帮他维权。这位消费者说,他所买的华为手机出了故障,他经常上网看《消费评审团》栏目,知道这是一个帮消费者维权的新闻栏目,因为不是个案问题,他希望栏目能够介入调查。随后我们的记者走访了华为售后维修点,登录华为官网、华为手机论坛查看、对话华为客服热线等之后,基本证实这位消费者的投诉内容的真实性,同时也验证了这不仅仅是个案,而且凸显了国产手机在做强做大之后有忽视售后服务的倾向,具有一定的警示意义。文章随后以《“免费更换故障电池”官网没提示错过活动期,手机用户想换却“碰壁”》为题进行了报道,并就此专门配发了“为什么电池屡扇大牌‘耳光’”的言论。很快华为公司做出反应,向当事人表示歉意,并同意更换故障手机,就这样,投诉人得以成功的在异地取得了维权效果。
评审员成为源源不断信息源
《消费评审团》栏目在报道内容上也不拘一格,充分发挥稳定的消费评审员团队优势,这些评审员们都是普通消费者代表,他们真实的体验感受,也成为了栏目报道源源不断的线索。
例如在2016年11月,就有消费评审员向我们反映,她去影院看电影往往会被迫看一大堆广告,这让她感到很不舒服。于是我们在当月专门组织了部分消费评审员前往南京多家的影院进行实地探访记录,调查结果发现最长的电影院片头广告居然多达19 条,时间长达12分钟。
2016年11月7日我们结合消费评审员的实际体验,报道出了影院滥播映前广告的事实,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这之后,我们又一口气连续做了三篇稿件:《南京市民起诉电影院滥播映前广告》、《映前广告此前维权终有说法 电影贴片广告不明示,可以退票》、《插播7分钟映前广告,影院被判道歉,南京首起影院滥播映前广告案判了》。
最终,不仅南京市鼓楼区法院判定影院赔礼道歉,同时包括南京市消费者协会在内的37 家消费维权单位也联合发出呼吁,消费者在面对电影贴片广告不明示的做法,可享有退票权。另外在报道第一篇刊出后的第二周,在南京市影院放映质量检测工作部署会上,南京市文广新局要求参会的影院负责人“今后严格按照电影票票面时间播放电影,一秒也不能拖。”
时任南京市消费者协会秘书长的许明也对本报的这一系列报道给予了认可,他在我们报道之后,专门去了几家影院,惊讶的发现,在看电影时影院真的可以按照约定时间放电影了。
2016年6月6日,《消费评审团》栏目刊登了《网购牛排哪家强?扬子晚报消费评审团现场品评,得出意外结果——这些网购牛排,都是碎肉压出来的!》,该篇文章通过线下活动的方式,让消费体验员们通过眼睛和味觉,感知到了网购牛排的真相。在活动前期,我们分别从1 号店、天猫、京东、苏宁易购和顺丰优选五个主流电商平台中,购买了排名靠前的5 款人气牛排,随后我们邀请了十位消费评审员在一家专业的牛排店进行现场品尝。结果经过专业人士的现场揭露和实验操作证实:“这些人气牛排,都是‘边角料’的真相”。文章刊出后被大量转载,甚至引起了央视的关注。
新媒体传播方式让栏目更具活力
随着栏目影响力的不断增大,读者的需求也不断提高,读者们已经不再满足一周一次阅读的频率,而是希望能够多多看到“消费评审团”的报道。为此在2017年3月6日,《消费评审团》栏目正式推出了微信公众号版本的TOP评测公号,实现了线上线下的活动以及报道的可视化、立体化。
在草莓销售旺季,《消费评审团》栏目在纸端和TOP评测微信公众号端口,同步推出了针对市场热销的11种草莓评测的内容,扬子晚报记者收集南京周边各种草莓,与农科院浆果研究室的专家们一同设计了评测,从口感、硬度、糖分、外观四个维度做出了考量。首次实现了栏目报道内容的可视化,微信公众号所发布的视频内容,当天即成为朋友圈转发的热点。
面对洗衣粉广告中频频出现的去除污渍拥有神奇效果的宣传,《消费评审团》栏目从市场上购买了8种不同品牌的知名洗衣粉,随后我们带着视频团队来到家电商场,现场实录不同洗衣粉的除污渍能力,让读者通过视频真切看到了,实验结果显示,汰渍洗衣粉去污效果最差。这与半个月之后,省质监局公布的洗衣粉去污能力检测结果一致。
在去年夏天,各类五花八门的驱蚊方法也粉墨登场,民间流传的肥皂水、驱蚊植物,现在流行的驱蚊贴、驱蚊手环,甚至超声波软件驱蚊,哪些方法更靠谱?《消费评审团》栏目的记者和视频团队又来到了省疾控中心蚊虫实验室,对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几种驱蚊方法做了详尽测试,实验视频很快出现在了微信公众号上也成为了当季转发的热点新闻。
两年之间,报社给予《消费评审团》栏目的重点支持,让栏目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特色,但在竞争激烈的媒体环境下,要保持栏目在纸端和新媒体客户端足够的影响力和引导力,则要求栏目必须不断推陈出新,唯有想受众之想,才能让栏目有持久生命力,才能成为有公信力的精品新闻栏目。
(作者为扬子晚报南京采访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