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更多感人细节
李晓
消息《“帮他实现这个愿望 他会很高兴”》获奖,首先事件本身有新闻性,是一条“大鱼”,而能抓住题材,让新闻内容得以很好呈现,和进行多方采访、深挖感人细节等因素有关。
一个新闻题材,给记者的机会往往只有一次,因此,每个记者对“好料”都分外珍惜。如何有更多机会获得好的新闻题材?如何在采写中捕捉更多新闻点?如何让作品打动读者?结合自身工作,谈一点体会,和大家分享。
写新闻就是找不同
采写新闻,从某种意思上说,就是找不同,获奖作品中那些感人细节就是用找不同的方法找出来的。
事情是这样的。去年10月10日下午,市红十字会告诉我,一位美国人斯科特出现脑死亡,如果捐赠器官将是省首例外籍人士捐献。这肯定是新闻,我立即赶到医院。不久,斯科特的妈妈也来了。待医生介绍情况,他的妈妈当即表示愿意捐献器官,并询问手续该怎么办,前后不过四五句话。但对比其他器官捐献事例,这个过程无疑过于简单,红十字会志愿者没有劝捐,家属没有长时间思考,甚至医生没有解释,直接就要办理捐献手续,捐献愿望非常强烈。我意识到,事情肯定没有这么简单。
我多方联系,详细采访斯科特的同事、家人,和他们一起翻看斯科特的微信朋友圈,听他们讲斯科特的故事,由此了解到不简单的捐献者。在苏州做外教的斯科特是个阳光、有趣、简单的人,到苏州的一年时光是他认为最快乐的一年,他喜欢中国,把苏州学生看做自己的孩子,把苏州同事当做自己的家人,甚至想在苏州定居。而他身前就是器官捐献志愿者,愿意捐献。他的妈妈非常了解自己的孩子,要帮他实现这个心愿,即便腿受伤也要去上海完成捐赠需要的手续。这些都成为新闻的亮点。
要找出不同就要有比较。因此,首先要了解,常规、本底是怎么回事,这样才能对比出不同来。记者越了解常规,越能发现不同。对每个记者,特别是专业条线记者来说,每一次采访都是为下一次更好发现新闻做铺垫。一件事情了解越清楚,越有机会在下一次找出不同,抓到“大鱼”。
有一年在世界艾滋病日前夕,我到市疾控中心找新闻素材,在查看艾滋病干预志愿者名单时,发现其中有一组志愿者和其他不同,是一对老夫妻。我便将这对老夫妻作为采访对象,随老两口来到娱乐场所,实地跟班。等他们忙乎完,三个小时聊下来,发现这老两口真的不一样:随身带的宣传材料很重,而为了能多带资料,平时就啃大饼;一天要跑三四十公里,四年换了三辆电瓶车;老人肋骨骨折一周后便“回”岗……正是找到了这些不同,作品《防艾第一线:老两口背着大饼上路》被评为江苏省报纸优秀作品通讯二等奖。
做大采访朋友圈
写新闻需要新闻线索,此次获奖作品的新闻线索是市红十字会提供的,前后两天时间内,采访这件事的新闻媒体并不多。做大自己条线采访朋友圈,对新闻线索的获得很有帮助。
在报社跑了不少条线,健康一直是我的主要条线,也有了相应的“朋友圈”。“朋友圈”里有卫计委、食药监、医院的领导,信息发布时需要他们权威发声,消息不能确认时需要他们权威认定,但更多的是一线工作人员,正是他们,给了我鲜活的新闻素材和一手资料。医院药品调价了,只要问一下药房专门管收费系统的工作人员就行了,什么药这次调价最厉害,哪些是常用药,调价后最受影响,他们都一清二楚。
煤气中毒是一个新闻老题材,因高压氧舱可对中毒患者进行快速治疗,我经常去高压氧舱了解情况。有一年冬天,市五院医院收发室的阿姨看到我去高压氧舱,知道是采访煤气中毒,便告诉我,当天送来一对小夫妻,因煤气中毒差点丢了性命,这都是家里的燃气热水器惹的祸,而这些燃气热水器已经超期服役早就该报废了,可惜到现在他们还不知道。根据这个新闻线索,我顺藤摸瓜,采写通讯《夺命热水器何时被淘汰?》,引起市民强烈反响。《苏州日报》发出“夺命热水器”全城搜索令,围剿夺命热水器,并与厂家联合开展热水器“以旧换新”活动,收到良好效果。我和同事合作的“围剿夺命热水器”系列报道,被评为2010年度江苏省报纸优秀作品二等奖。
“朋友圈”人多了,不仅平时采访方便,遇到突发事情,第一时间去哪里采访,找谁采访,也很清楚。每个条线都有着看世界的独特视角,多跑几个条线,不仅朋友圈大了,对写稿、思考都有帮助。
打动自己感动读者
好新闻往往是能打动人的稿子。作品获奖,感人是重要因素。感动人的新闻事件,每个记者都能遇到,而能打动记者的点往往也能打动读者。记者要好好把握这些点,通过细节表述出来,这样的新闻才有人情味。
青海玉树发生地震那年,苏州老人胡寿根第一时间向灾区捐款50万,这是当时苏州市红十字会接受的最大一笔个人救灾款,因采访和老人成了朋友。第二年初春,来自灾区的孩子利用假期到各地,向帮助过他们的亲人表示感谢,胡寿根家便是其中一站。老人便把我叫上。老人一下子捐了50万,但没想到家里很破旧,这些孩子看着胡老破旧的房子,摸着旧式的家具,神情惊讶,说不出话来,老人塞给他们吃东西,他们也往外推。临走,其中一个孩子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紧紧抱住老人,热泪盈眶,同伴们也都感动流泪。老人的质朴、孩子的懂事,深深打动了我,我把这份感动传递给读者。作品《众人惊:没想家里这么旧 恩人笑:好人不独我一个》抓住了动人细节,消息被评为2011年度江苏省报纸优秀作品消息二等奖。
要打动人,一定要花功夫进行采访。2014年11月,赴陕支医的苏州医生史明在陕西省靖边县人民医院清晨猝死,当天下午得到消息,我就和同事立即进行采访。以前没有采访过史明,只能通过其他人了解,我们一方面通过电话、QQ视频联系陕西靖边,另一方面到苏州医院、史明家里,3天时间,采访了30多人。我们用文字记录下采访来的感人细节、动人故事,尽可能真实还原史明。通讯《用生命诠释使命——追忆赴陕支医的苏大附二院医生史明》被评为2014年度江苏省报纸优秀作品通讯一等奖。
(作者为苏州日报报业集团健康融媒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