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画面 独特创意 深情表达
现代快报“大发渠”“塞罕坝”融媒体作品解析
郑春平 朱俊骏
(现代快报记者在大发渠冒险拍摄)
技术在变,平台在变,新闻的价值不会变,记者探寻真相的理念不会变,读者追求人性中真善美的本真也不会变。
近年来,现代快报打造了一系列超亿万阅读量的“现象级”传播现象,多次获得各级各类表彰和奖励,包括中国新闻奖。就在不久前,现代快报又有两个融媒体产品双双摘得省级好新闻评选一等奖。
在移动互联时代,传统媒体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但是,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主管,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主办的现代快报却“一网风行”。2017年9月,中宣部新闻局也以《现代快报》媒体融合的特点和经验为题,发了专门的新闻阅评。现代快报融媒体经验的背后,有规律可循。
亿万级阅读 正能量故事成为现象级传播
在江苏省记协最新公布的2017年度江苏媒体融合优秀作品及江苏省好新闻获奖名录中,现代快报推出的视频《大发渠》荣获2017年度江苏省媒体融合优秀作品一等奖,视频《55年,三代人在荒原造出世界最大氧吧——塞罕坝》荣获2017年度江苏省网络好新闻一等奖。这两部作品,充分展现了江苏媒体融合创优创新的成就。
《大发渠》讲述了贵州省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老支书黄大发的传奇故事,他带领村民,耗时36年,在海拔1300多米的灵宝山上,开凿了一条近万米的高空水渠,让当地村民种上了水稻,吃上了米饭。
2017年4月22日,现代快报推出了这部短视频新闻。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经济日报、新民晚报,以及澎湃、新浪、网易等网站、客户端转载,总点击率超过2500万次。2017年11月,黄大发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在表彰大会上,黄大发被习近平总书记接见,并被总书记亲切地邀请到身边就坐。2018年初,黄大发当选201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55年,三代人在荒原造出世界最大氧吧——塞罕坝》则用13分钟的时间,纵横 300 年,讲述了塞罕坝林海从有到无,又从无到有的变迁。2017年8月12日,这部视频发布后,全网阅读量超过5500万次。
2017年8月,习近平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塞罕坝建设者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2017年12月,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联合国环境署“地球卫士奖”。现代快报记者随同中宣部代表团赴联合国环境署现场报道。2018年初,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2017年度央视感动中国集体奖。
深入“走转改” 新闻采访的初心不变
现代快报之所以能创作出这一系列接地气、带露珠,充满正能量的作品,不仅仅是因为创意和策划能力,更是因为采编团队能够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认真践行“走转改”。无论技术和平台如何变化,新闻采访的初心不会变。
2017年3月,现代快报融媒体团队深入贵州山区。为了能跟黄大发和当地村民有更多的时间接触,现代快报7名记者吃住在村里。因为昼夜温差大,村民被子少,记者都是和衣而睡,常常半夜被冻醒。天刚蒙蒙亮,记者就守候在黄大发家的门口,等着他开门,陪着他一起去割猪草、背山芋、聊家常……老俩口面对记者的镜头敞开了心扉,黄大发的妻子在回忆女儿和孙子病逝时,忍不住掉眼泪;而一向倔强的黄大发,在背过身时,也悄悄地抹了抹眼睛。这些画面让大发渠的故事更饱满,更动人,更有人情味。
沿着大发渠,现代快报记者也是逢村必访,只要有人家,就走进去,聊聊家常。从水渠终端一直步行到源头,翻越多个山头。我们的计步APP显示,每天平均步行超过10公里,爬楼层相当于60层。
对塞罕坝的采访拍摄也是如此。2017年7月,现代快报融媒体团队在探寻辽河与滦河的源头时,在沼泽区艰难跋涉数十公里。怕里面有毒蛇,就随身带了根棍子,虽然蛇没遇到,但鞋子却陷在淤泥里面,好几次都拔不出来……
望海楼的刘军夫妇,是很多媒体采访的重点。但是夫妻俩面对媒体的镜头,却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说到自己,总是淡泊而平和。7月12日晚,现代快报的三位记者,决定夜宿望海楼,跟着刘军夫妇同吃同住同工作,拍摄到了很多感人至深的细节。
为了能拍摄到塞罕坝唯美的星轨,现代快报记者更是在无人的山峰守了整整两夜。虽然是夏天,但塞罕坝的温差仍然很大。在室外拍摄时,夜晚的山顶冻得人直跳,相机的镜头上都结了一层霜。现代快报记者正是凭借这样的坚韧和力量,拍摄到了最震撼人心的画面。
把握移动互联时代传播规律 新闻也可以做得很艺术
在移动互动时代,面对“挑剔”的网友,现代快报也在改变。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遵循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规律,融汇多种表达方式,用产品的颜值和创意,吸引、打动网友。
有网友评价《大发渠》说:“视频画面之唯美大气,细节之触动人心,民谣、童谣、劳动号子等多种表达语言之融汇缤纷,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确实,贵州风景优美,尤其是草王坝,四周群山环绕。现代快报动用无人机,拍摄了很多唯美的画面,比如雨后初晴、被白云环绕的群山;错落有致的梯田,还有正在盛开的成片成片的油菜花……使用延时摄影手法,拍摄了群山的风云变幻。
为了增强这些画面的视觉效果,现代快报融媒体团队在后期制作时,把一些美景定格后处理成油画风格,网友直呼大过眼瘾。
草王坝位于平正仡佬族乡,这也是中国仡佬第一乡。现代快报在视频拍摄和制作过程中,也添加了不少仡佬族的元素。比如,邀请麦博希望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唱童谣,完全用当地的方言演绎。民谣的声音则来自仡佬族乡的民间艺人王玉德。歌词由现代快报记者创作,王玉德花了大半天的时间,从上百个仡佬民谣的曲调中,选出了一个合适的来演唱。而视频中的劳动号子也是仡佬族特有的。
在制作这类适合网络传播的产品时,现代快报还动用了许多高科技手段。比如,在《大发渠》视频中,现代快报后期制作人员采用了先进的三维实景建模,利用采集到的真实高程数据,完成了精确建模,还原了大发渠的山间走势图以及开凿过程。《55年,三代人在荒原造出世界最大氧吧——塞罕坝》中也是如此,多次使用建模、动漫等技术,表达方式多种多样。
唯美的画面、独特的创意、炫酷的表达方式……这些元素都让网友感觉到新奇,有了更多的传播价值。
深化受众意识 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现代快报这些融媒体报道,始终坚持走媒体融合之路,通过打造可视化产品,实现在移动端的N次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网络的发展深刻改变着舆论格局、拓展着宣传思想阵地。
融媒体作品想要在网上,尤其是移动端取得好的传播效果,必须要有独特的视觉和听觉魅力。因此,现代快报在移动互联时代,遵循网络传播规律,通过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形式创新、平台创新,在讲好一个故事的同时,也融汇了多种表达方式,利用VR、H5、MG动画、微视频等网友喜闻乐见的方式,对新闻故事进行包装,在网络上快速传播。
同时,现代快报深植互联网思维和文化情怀,升华改革创新优势,全力打造全媒体服务平台,增强粘合受众、聚合资源的能力,要求所有采编人员都要介入全媒体产品生产,通过实战,来改造传统媒体的基因。引进技术研发人员,重头突破产品生产中的技术瓶颈,提高响应速度和能力。
现在很多媒体尤其是新媒体,觉得社会新闻才最吸引流量。而现代快报打造的多条现象级传播作品就充分说明,只要有好的作品,一样能吸引受众,并带来更大的市场。传播正能量、宣传正能量,与吸引关注度、吸引流量,这两者完全可以同步实现,并且能实现线上、线下两个舆论场的高度契合、统一。
(作者分别为现代快报社副总编辑;现代快报社编委、融媒体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