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多吃主食死得快”的经历和思考
宋世锋
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进步,信息发布变得日益简单,促使大量自媒体涌现。在网络化的信息传播中,点击量、转发量成为成败与否的衡量标准,信息的具体内容似乎倒成为不太重要的东西。这种情况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很多自媒体大量转发甚至制造假新闻,目的只是追求点击量和转发量,以求变现。而假新闻泛滥的后果是严重的,大量不明真相的受众被蒙蔽。2017年9月曾经热传的假新闻“多吃主食死得快?柳叶刀的研究,打了多少医生的脸”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对其进行辟谣的工作也值得研究。
柳叶刀研究提倡“适量均衡”
8月29日,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了一项历时10年的有关饮食方面的研究,包括两篇论文,涉及5 大洲18 个收入水平不一的国家和地区的13.5 万人。通过统计他们的饮食习惯来计算营养组成,并在此后的多年中,追踪他们的死亡以及心血管疾病发病情况。
第一篇论文是关于蔬菜、水果和豆类对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是每天吃4 份左右(375 到500 克)这类食物,对健康有明显益处,但是继续多吃不会再获得明显的好处。第二篇论文则是关于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对心血管健康以及死亡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是,食用的脂肪数量和种类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以及死亡风险都不相关。
这个研究结论就是现在的提倡的“适量均衡”,包含中肉类不是越少越好,主食蔬菜水果也不是越多越好。
研究牵头人马希德•德甘说,西方发达国家居民以前饮食中的脂肪和饱和脂肪占比过高,分别超过40%和20%,随着健康膳食概念兴起,如今分别降到31%和11%,现有饮食指南甚至建议将每天摄入脂肪总量控制在30%以下,将饱和脂肪摄入量控制在10%以下。而他们研究发现,脂肪与主要的心血管疾病没有关联,饱和脂肪甚至能降低中风风险,因此可以适度增加饮食中的脂肪比例。
自媒体解读“多吃主食死得快”
这是一项严肃的研究,却被国内一些自媒体拿来胡乱炒作。知乎写手“瘦龙低碳”首先于8 月31 日在知乎上“解读”这项研究,他的结论主要是“吃米面糖等主食可能死得更早”、“吃肥肉、椰子油等富含饱和脂肪的食物降低中风的风险”、“吃多少油都不会提高心脏病的风险”、“中外卫生部门制定的膳食指南可能让我们越吃越不健康”。
他进一步将这种胡说八道式的解读简化为“多吃主食死得快”“多吃肉才健康”,这种符号式语言极其适于网络传播。
这种解读极具“颠覆性”,与中国、美国、欧洲和联合国等方面的健康卫生部门所推出的《居民膳食指南》完全不同,由于内容太“劲爆”,瞬间引爆网络,被多个自媒体和个人用户转载。当时不仅在新浪微博上刷了屏,而且很多人的微信朋友圈中也都有大量转发。
联系论文作者批驳谣言
朋友圈的“养生”文章是谣言高发地,笔者看到这个刷屏网文后,感觉不太符合对健康方面的认知,就想调查一下到底是不是像自媒体解读的那样。于是先到柳叶刀网站上,把与这项研究有关的两篇论文都下载下来细致读了一遍,发现并没有“多吃主食死得快”、“多吃肉才健康”之类的内容,只是按饮食水平对样本进行了分组研究。
笔者研究论文的作者名单,发现有多位中国医学专家参与,并且标明了所在单位,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医学研究统计中心”主任李卫是中国区研究的负责人。
让论文作者解读疑点是最具有说服力的,于是笔者经过反复努力,终于联系到李卫主任。李卫主任作为专业人士,对于朋友圈健康网文一向很不屑。她告诉笔者说,那种解读完全是胡说八道的“瞎起哄”,她本来都不想理会。她所参与的柳叶刀研究与中国和联合国等方面发布的膳食指南都是一致的,都强调均衡膳食,不要过于极端。
由于这篇网文传播度太广,很多营养学家纷纷站出来辟谣。笔者又采访了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教授于康,请他再作进一步的澄清。于康说,目前大部分中国人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并不超标,因此没有必要刻意减少或严格控制。相反的,临床上目前常看到严格限制主食产生不良临床结局的病例。应该说,不吃主食或极少吃主食与大量吃主食都对健康不利,这早被很多研究所证实。
国家二级营养师、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科普讲师于良告诉笔者,“科学界对新研究进行传播或者科普时,倾向于采用在业内达成共识的结果。在饮食方面,共识就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论文作者和营养学家的意见都在最终报道里呈现了出来,充分证明了自媒体解读的“多吃主食死得快”“多吃肉才健康”是不折不扣的谣言。
揭示真相以正视听获好评
这篇报道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并获得了2017年度江苏省网络好新闻一等奖。北京市网信办公布2017年9月的十大谣言榜,“多吃主食死得快”名列第六,北京市网信办说,“据扬子晚报紫牛新闻,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教授于康澄清说,目前中国人平均每日碳水化合物能量比为55%,而《柳叶刀》采用的研究对象碳水化合物的能量比为67%,不能代表全体中国居民。”
中宣部《新闻阅评》注意到了扬子晚报的这篇报道,而且还关注到在网上全文刊发但在报纸上限于篇幅没有登载的内容,在2017年第367期的《新闻阅评》中用“匡正‘知乎’文章对柳叶刀论文的误读很有必要”的标题,以比较大的篇幅专门表扬这篇报道匡正了自媒体的伪科学,而且获得大量转发和热议,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这期《新闻阅评》指出,“该文针对知乎网一篇文章就柳叶刀杂志两篇论文的误读,通过采访参与相关课题研究的中国科学家,揭示真相,以正视听,避免以讹传讹。一、柳叶刀两篇论文被误读引发网上炒作。二、及时采访专家科学解读以正视听。‘知乎’文章等直接把柳叶刀论文中提到的‘碳水化合物供能72.2%的人群死亡率比碳水化合物少的人群高28%’,炒作成‘多吃主食死得快’,显然有失偏颇。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发现后,及时采访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教授于康。三、就传播新格局中的科普提出中肯意见。扬子晚报‘紫牛新闻’在澄清‘知乎’文章对柳叶刀论文的误读,还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有关饮食安全、健康知识的普及问题听取科学家意见,其中有的颇有见地,例如:1、柳叶刀杂志发论文的同时就刊发了不同意见的评论,但最初报道的所有媒体自媒体都视而不见,只是演绎了最吸引眼球的部分出来传播。2、许多健康方面的信息并非单纯为了科普,有些是为了制造新闻,有些是用作商品营销,即便是没有任何利益冲突的单纯科普,其证据的来源和可信度也参差不齐。3、食品健康的前沿研究对于科学发展是有价值的,但并不适合介绍给公众。不仅是公众难以准确认识这些前沿研究的局限与价值,大众媒体也几乎都一样。”
思考:面对层出不穷的谣言,媒体怎么办?
著名营养师顾中一谈到这个自媒体炮制的假新闻时感慨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已远超过去,每一天都会通过各种渠道主动或被动地接收大量的信息。很多健康方面的信息并非单纯为了科普,有些是为了制造新闻,有些是用作商品营销,即便是没有任何利益冲突的单纯科普,其证据的来源和可信度也参差不齐……
“对于‘朋友圈’里流传的各种养生知识或是健康话题,让专业人员大感头痛,因为辟谣的速度根本赶不上伪科学的生产速度,”顾中一说,“面对这类‘养生’鸡汤文章,应该保持清醒的科学认知,主动去溯源查验其可信度。如果发现问题,要引用可靠证据向容易受到误导的家人朋友辨明真伪。”
很多自媒体单纯追求点击率,有意传播甚至制造谣言。很多谣言迎合了受众的心理,传播力远超真相。这种现象在全世界都成为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受到困扰的不仅是中国。
但是,正规媒体和记者必须担起责任,不能让互联网成为传播有害信息、造谣生事的平台。对于这种关注度非常高的谣言,必须及时进行正确解读,以免使其产生危害。
中宣部《新闻阅评》也说,“网络和微博、微信‘朋友圈’经常流传各种养生知识或健康话题,比如这些天又出现普洱茶‘致癌’的说法。这些传播有时让人获益不浅,有时又让人大感头痛,因为解释、辟谣的速度根本赶不上伪科学的扩散速度。尽管如此,‘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媒体和网站不能无所作为。扬子晚报对‘知乎’一稿的匡正,给我们作了一个榜样。”
(作者为扬子晚报紫牛新闻中心首席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