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小话题牵出有温度的“大故事”
2020-09-14 16:44:00  

由小话题牵出有温度的“大故事”

邓园 李彤

今年3月3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开幕会结束后,教育部部长陈宝生首先回答记者们提问。在回应有关“三点半接送”难题时,陈宝生提出了一些做得好的地区的案例,例如“南京就探索了一种弹性离校模式”。

从我们写作这篇通讯《看同学们怎样“弹性离校”》,到这一制度受到陈部长点赞,已有将近一年的时间。而在“点赞”后不久,我们又迎来了自己的好“声音”——这篇通讯作品被评为2017年度江苏省报纸优秀作品一等奖。这件当时并没有很“轰动”的事,为何在时间的洗礼中却赢得诸多关注并且收获许多好评?我们认为,它自有独特的优势。

首先,“弹性时间”里的现场生动,多角度立体展现同学们的感受与心声,画面感十足。

现在再去搜索“弹性离校”这一词条,就会发现这是从2017年2月20日起,南京市所有公办、民办小学就开始实行的制度,它为小学生免费提供在校延时照顾服务,缓解了“放学早、下班晚”导致的部分家长接孩子的难题。《看同学们怎样“弹性离校”》这篇通讯作品并不是全省报纸首次报道弹性离校的作品,甚至本报也在2月24日便已推出过一篇通讯作品《“弹性离校”:同学、家长齐点赞!》。为何在媒体如此“拼时效”的当下,这篇时效性并不强的文章却能脱颖而出,受到专家、评委青睐?我们认为,是强烈的现场感、丰富的画面感弥补了时效性的不足。

正是因为采访时间较为充裕,我们来到了南京的四所学校——夫子庙小学、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和江东门小学。这四所学校分属不同片区,距离较远,因为一定要抓住“弹性时间点”,所以我们共“出动”了近十次,采访了多名同学、老师和家长。另外,这四所学校被我们精心挑选出的学校,也很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琅琊路小学和夫子庙小学属于南京市的老牌名校;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地处城东,属于城郊结合地区的学校;而江东门小学则是以外来务工子女为学生主体的学校。我们也在采访之前做了充分的调研工作,并请老师协同找来尽量“不同”的差异型采访对象,例如在校成绩和表现存在差别的同学,来自于不同城市和地区的同学,等等。我们相信,通过“差异型”的采访对象得出的“一致性”的结论,能更好地反映我们采访和报道的初衷,能更好地展现“弹性离校”这一新制度的合理性与优越性。因为事先做足准备,又有很多老师和学生的全力配合,于是,我们得以在现场捕捉到了多层次的生动画面,例如在夫子庙小学古色古香的“孔子学院”中结识新伙伴的韩亦宽欣喜的模样,江东门小学的一间普通的“弹性离校教室”里杨慧鑫写作业时的满足……这些画面没有精心雕琢,但依然十分珍贵——因为真,“真”在孩子们质朴的情感和语言中,被我们捕捉、发掘并呈现出来,这些都是这篇文章得以成功的根源。真,始终是新闻动人的原动力,而如何让“真”更加立体而生动,这是我们的尝试,也是我们在今后工作中需要进一步求取的地方。

其次,小话题也能牵出大主题。我们对中国新闻奖评委、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强月新的这样一句话印象深刻,他说:“这些获奖作品坚持新闻框架、尊重新闻规律,使得宏大的主题宣传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强院长所指的“这些”,包括了很多以小场面和细节牵动大主题的作品。我们认为,这篇《看同学们怎样“弹性离校”》之所以能获得省报纸优秀作品一等奖,也有着“小中见大”的特质。

虽然现在看来,“弹性离校”成为了一件全国瞩目的大好事,可在我们采访的时候,“弹性离校”并不算“主流”,虽然南京市多所学校同时实行了该制度,但参加的同学并不是很多,所占比例较为有限。甚至可以这样说,当时很多学生,尤其是家长,对这一制度抱有既向往又“怀疑”的态度:孩子们在校时光会不会“荒废”?孩子会不会因为留校而失落?等等,在我们的采访中,不少家长都透露出这样的疑问与纠结。作为记者,我们并不是“答题”人,面对疑问,我们需要做的不是“答疑解惑”,而是用事实来“说话”:在这篇文章中,多位小学生以自己在“弹性时间”中的所为和收获告诉我们——更告诉广大读者,其中包括了同龄小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弹性离校”的时间里,学习效率更高了,留校时间充实而快乐!

这篇报道“切口”就是这么小,记述的全都是学生们在“弹性时间”里的小时光、小故事,但报道后的社会反响却并不小:很多学生、家长看到报纸后,纷纷加入了“弹性离校”的阵营中,享受政府和学校带来的暖心“福利”,还有很多未施行“弹性离校”制度的外地学校的学生和家长,纷纷以读者来信等形式表达出满心的羡慕与向往……这篇文章,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从小处出发”的工作信念。当然,并不是一切的“小”都能激起“千层浪”——相反,更多的“小”确实缺乏深挖的价值,这时,就需要我们时刻保有新闻的敏感性和敏锐性,在千头万绪中发掘值得深入采访和追究的细节或“苗头”,并精心“培育”和开发,使之成为能反映和呈现大主题这只“豹”的那一“管”。

再次,在报道中体现服务意识和人文关怀。我们记得曾经看过在中国新闻奖评析获奖作品时,多位专家、评委都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优秀的新闻作品要体现出对受众的服务意识,并且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一篇新闻作品如果没有对社会起到积极作用,就谈不上传播力和引导力,而缺乏人文关怀的作品最多只能算是一杯没有温度的白开水,或许也能“解渴”但实在“难以入心”。

我们认为,这篇《看同学们怎样“弹性离校”》若算得上是一件较为成功的作品的话,那么它一定胜在“温度”上——我们在采访的过程中,本着挖掘最真实、最生动新闻的原则,同时“一切从读者的诉求点出发”,从采访中认识、讨论、研究“弹性离校”这一制度。我们的服务对象是谁呢?是我们报纸的全体读者,其中包括在校中小学生、老师、家长,以及所有关心教育的人士。我们不仅是记者,也本着职业精神,担当“调研人”,深入了解这一制度产生的原因及它为学生、家长们带来了什么,经过步步印证以后才得出了“结论”——“弹性离校”不仅解决了爸妈的后顾之忧,更为同学们开辟了健康成长的新天地。正因为我们对读者切身利益的关心与关注,才能在深度采访的同时,体现最深刻的关怀。没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在真实的前提下,我们也要做“热心肠”的记者,这份“热心”与“温度”既体现在我们扎实的采访工作中,更体现在我们的服务意识上。

最后,“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我们时刻在路上!我们一直铭记,“走转改”是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宗旨、旅行新闻工作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三贴近”要求、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工作者综合素养的有效举措。这篇《看同学们怎样“弹性离校”》只是我们“走”的缩影——我们在采访中,让孩子多说话、说孩子的话,让报道在真实性的前提下,更多一些童真的色彩与节奏,这也是我们值得骄傲,以及以后需要再加深的一个方面。

我们很欣赏这样一句话,“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而对我们热爱的新闻事业而言也是如此,在“走转改”中没有绝对的成功,写作新闻作品也没有一劳永逸的“彼岸”,我们唯有不断探索、不断在求新求变中成长,我们和我们所服务的读者,才能获益更多!

(作者为关心下一代周报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