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要“奇”而不“怪”
——浅谈网络评论《摸不到石头也过河》的写作经历
胡劲松
在刚刚结束的2017年度全省网络好新闻评比中,我的网络评论《摸不到石头也过河》被各位评委慧眼识中,荣幸地评定为一等奖。这是对我的莫大鼓励与鞭策。应省记协《江苏新闻界》编辑老师的约请,要我谈谈这篇评论的创作体会,在此不揣浅陋,向各位领导和老师做一个汇报。
一、创作经历
我从事新闻工作20余年,对新闻评论的写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平时采访写作中,也有意识地对发现的有趣的题材写一些小评论,以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2017年12月初,我和同事去沛县人民医院采访,采访的主题是该院和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合作的医联体建设。沛县人民医院院长任志强同时也是徐医附院的副院长。在整整一天的采访中,任院长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在沛县人民医院进行的医联体建设的相关探索,在推进改革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阻力与苦恼,以及他本人对于国家医改模式的思索,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谈到改革的种种不易时,任院长举到一个事例,说他在参加一次学术会议时,与国内某位医学专家交流改革措施的难以推进,对方也深有同感,并说“以前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是连块石头也摸不到了,怎么办!”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任院长随口说出的一句话,却在我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震撼。回去之后,我们把这次采访的内容进行了消化整理,写成了调查类报道《透视医联体》(获2017年度江苏省好新闻二等奖)。虽然一次采访任务已经完成,但我始终觉得意犹未尽,任院长所说的那句话一直在我的脑海中萦绕。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特别是对于一个基层改革者的呼声,我觉得作为媒体、作为媒体人,有责任再说些什么,回应些什么。但说什么,怎么说,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突破口。
时过不久,一件大事发生了。12日到1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徐州视察,这是在十九大闭幕之后,总书记到地方的首次视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徐期间,习总书记视察了徐工集团、马庄村、王杰部队和淮海战役烈士纪念馆,强调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实际扎扎实实贯彻党的十九大决策部署,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要求,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十九大精神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总结提炼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确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新华社于10月21日发出专稿:从十九大报告看全面深化改革,强调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明确宣示。在央视整理的十九大报告高频词中,“改革、创新、新时代”等15个词出现了30到100次。我经过学习发现,十九大报告多次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勇于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因此,改革开放,仍然是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重头戏。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使命开启新征程。十九大的报告和习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就是对于基层改革者最好的回应吗?回想起任院长的发问,我决定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再写一篇评论。
二、写作经历
一篇评论能不能立得起来,首先要看题材是否重大,主题是否鲜明,是否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在确立主题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任院长作为一个改革者,为什么会发出“摸不到石头怎么办”这样的疑问,以及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为什么会心头一震。主要是因为“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太有名了,可以说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四十年,几乎在每个领域都没有可以拿来就用、完全复制的经验,都需要创新与实践。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是改革开放走过来的,就是一路摸着石头过来的,所以这句话对中国人的影响才会这么深,这么远。才会让任院长这样的改革者在遇到问题与困难的时候,脱口而出。
然而,摸得到石头不是新闻,摸不到石头才是新闻。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到201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就要迎来第40个年头,在这个紧要关头,改革向哪里去,改革该如何走,是上上下下、国内国际都十分关切的问题。回想十八大闭幕之后,习总书记的首次地方视察是深圳,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十九大之后的首次地方视察,就来到徐州,这个集中体现当前我国发展现状的城市。新华社在“新华视点”微博里有一篇文章:《十九大后首次地方考察,总书记为何去这里》,分析了为何选择徐州的三个原因,第一个就是“释放一个信号——紧扣新时代要求推动改革发展”。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以及十九大报告,实际上已回答了方向性的问题,以及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这使我更有底气,把必须深化改革、将改革进行到底确定为这篇评论的主题,而标题则别出心裁,就叫“摸不到石头也过河”。
论点和标题都确定了,接下来就是寻找证据和完善认证的过程,而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丰富成果,能提供的相关论据就太多了。我需要做的,只是将高深的理论消化吸收,化为简单明了、易为大家所接受的事实,并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和语言表达出来。这个过程相对轻松,大约只花了两天时间,就完成了初稿的写作。再经过反复修改、润色,最终成文。
三、几点体会
1.站位要高。一篇好的新闻评论必须有着较高的站位,有较强的针对性与指导性。人民日报社原社长杨振武说,人民日报的记者要学会“站在天安门上想问题,站在田间地头找感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新闻评论的功能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功能是解疑释惑,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而改革开放是时代的重大主题,“摸着石头过河”是标志性的改革口号,“摸不到石头也过河”是十九大精神的生动体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在改革开放走过了四十年,进入了深水区的关键时刻,对具有方向性的问题进行回答,体现的就是政治上的高站位。惟有站得高,才得思得深,看得远。
2.要接地气。好的新闻评论所反映的问题必须带有普遍性,要回应读者的所思所想,要有的放矢。表面上,“摸不到石头”的苦恼来自于基层医院院长,但反映的是所有基层改革者的心声,因而带有全局性与普遍性。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越到基层越是盘根错节,遇到的阻力与困难就越大。在平时,基层改革者埋头于日常事实,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思索怎么办的问题,这就需要媒体人为他们呼吁、发声,给予理论上的指导,营造宽松的舆论环境。这既是改革者的需求,也是媒体人的责任。
3.写的要活。新闻评论特别是网络评论,要有洞察社会热点问题的敏锐性,还要有表达形式上的新鲜与活泼。在全媒体时代,越是有高度的选题,越要放下身架,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与口吻去诉说,切忌端起架子、摆起面孔、一本正经。因此在这篇评论里,从标题到语言到诉说方式,我都以大家耳熟能详、生动鲜活的事例来说理,从飞船上天说到燃气入户,从高速铁路说到共享单车,让大家一听就懂,一学就会,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传播,既有传统媒体的严谨,又有新媒体的活泼,充分体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性,取得了较好的表达效果。
(作者为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徐州日报副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