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消息展示“世界记忆”
——关于《南京大屠杀史料在日本广岛展出》的写作感受
毛庆
2017年度南京新闻奖和江苏省好新闻评选中,本人写作的稿件《南京大屠杀史料在日本广岛展出》获得了消息类一等奖。一篇动态消息如何能进入评奖专家视野,独特的视角切入、宏大的内容展示以及精益求精的打磨都非常重要。
【题材抓取】好题材让消息具备新闻张力
一个好的题材是一篇好新闻的敲门砖。一旦有好的题材摆在面前,必须要毫不犹豫地抓住,为好新闻打下坚实的基础。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犯下的严重罪行,是一段不容抹杀的惨痛历史。
2015年10月10日,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南京大屠杀这段“中国记忆”、“民族记忆”已经成为“世界记忆”。
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新闻作品,无疑就提前具备了重大题材的新闻张力。
经过近1年精心筹备,2017年7月12日—23日,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和广岛南京大屠杀展主办委员会在日本广岛联合举办《被封存的记忆不让南京悲剧重演》南京大屠杀史料展和南京——广岛市民和平对话活动,这是中国民间人士第三次赴日举办展览,也是近20年来南京大屠杀史料展首次在日本广岛展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的女儿陆玲和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还受邀在日本熊本作报告,向日本民众讲述1937年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当年正好是南京大屠杀死难80周年祭。围绕这方面的策划和活动不少,但民间自发组成的访问团去日本,本身就是一个别出心裁的角度。从报道来说,这就是一个好的新闻题材。本报记者积极申请并参与随团采访活动。
出发前,部门就根据南京市民友好访问日程做了充分精准策划。其中,在日本广岛的这个南京大屠杀史料展就是确定要报道的重头活动。因为广岛是日本一个很特殊的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曾受美国原子弹的破坏,7万多平民遇难,城市遭受极大破坏。这里的人们对和平的渴求更为强烈。因此,在这类举办南京大屠杀史料展,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正如记者现场采访的日本原参议员栗原君子所说:“广岛是个受害的城市,但在这之前,它是一个侵害别人的城市。”
【表现方式】用消息呈现新闻感染力
一个好的题材,如何呈现,使其达到新闻最大的感染力,也是好新闻烹饪过程中的重头戏。然而,这一切说到底是内容为王。因为一篇消息,如果没有好的新闻内容,没有体现新闻价值的独特视角,很难让人眼前一亮。
2017年7月15日,记者随访问团抵达日本广岛。南京大屠杀史料第二天就要在广岛一个市民服务中心展出。放下行李,我就和随团的另一位记者马不停蹄地赶赴展览现场。当时,日本的志愿者们正在布置展览,大部分的实物展品都是由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从国内带来。我们正好抓住这一机遇,提前采访了博物馆的馆长吴先斌,听他讲述展品背后的故事,又采访日本的志愿者,听听他们对南京民间机构在广岛办展览的看法。当天晚上,我又查阅了相关史料,了解展品在80年前那段烽火岁月中的情景。
等到第二天展览开始,一切都准备就绪,加入现场采访内容,包括日本原参议员栗原君子、看展览的日本市民以及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的女儿,融入到提前准备的素材中,一篇消息水到渠成。
为了加大活动的传播效果,当天,我还配合在国内的同事,和同行的报社摄影记者一起,对展览现场进行了图文直播。数百幅图片加精炼的文字,在网络上成功还原了一场展览。当时,南京日报官网在线26万多人点击观看。18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在例行记者会上说,中方对南京和日本广岛有关地方团体共同举办南京大屠杀相关展览给予积极评价。随后,展览也引起了更多媒体关注,人民日报、央视和新华社进行了报道,20日晚央视新闻联播近3分钟时长详细报道了此次展览。
对于当天展览的呈现,完全可以写个洋洋洒洒的几千字的大稿子。但根据出发前报社领导的策划,我们决定用消息+通讯组合的报道形式,其中,短小精悍的消息直接开门见山呈现这一活动,丰富细腻的通讯对首次对外展出的实物进行深度解读,展示南京大屠杀不容否认的铁证。
可以说,好新闻是策划出来的。在活动的后期再去思考,就不如在活动的前期就加入一些能够报道起来有新意的点进去。
【精心打磨】切入角度独到,升级文中各种“矛盾”
一个好消息,应该表现抢眼,在阅读中体会新闻张力,还能展示情怀,应该是好的发现与好的表现的完美统一。既然有了前期的发现——题材抓取和表现方式的选择,如何精心打磨,使之成为一篇意义重大,又可读的新闻作品,非常考验记者的写作能力以及部门主任的精心修改以及报社后期强大的编辑能力。
《南京大屠杀史料在日本广岛展出》一稿里,短短千字,采访对象就包括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女儿、展览日本主办方负责人、参观的日本民众、出席活动的日本原参议员等。他们丰富而具有感染力的佐证让整个消息添彩。
好的消息,切入角度要独到。我用了一个日本参观者的直接引语:“‘我要留下这些资料,让更多日本人正视这段历史。’在一幅日军杀虐南京市民的照片前,日本人金泽克彦拿出相机翻拍。”因为日本一直否认南京大屠杀的遇难者数字,甚至否认南京大屠杀,这位日本民众的话一下子就触动人心。
在消息中,挖掘新闻背后意义,重于阐述事件。
在新闻副题的选择上,我用了“日本民众:自己的痛要记住,也要记住别人的痛”,这是文中广岛南京大屠杀展主办委员会负责人由木荣司的话,虽然这句话非常直白,但却将这个展览的消息一下子提升到对历史真相的认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稿因为前期准备到位,稿件形成较高水准,所以到了报社的后方,就有了更多的打磨时间和空间。此次稿件获奖,离不开部门主任戴六华对稿件的精心打磨。
消息作品,发现的魅力、视角的新颖、历史的厚重、符号的美感……这些元素缺一不可,少了哪一部分,作品也难有良好的传播效果。我对比了一下传回来的初稿和最后刊发的稿件,后期编辑在这几个元素的精心打磨,让文中“矛盾“升级,整个消息阅读起来更有感染力。
【一点思考】多写能考验记者能力的消息
中国新闻奖对消息类作品的要求是:新闻性强、时效性强,语言文字简明扼要,表述准确,逻辑清晰,有完整的新闻要素,这是对消息作品的基本要求。
2017年中国新闻奖,参评文字消息作品66件,有21件作品获奖,获奖比例31.8%;而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类参评作品108件,有29件作品获奖,获奖比例仅26.9%。显然,通讯作品的数量大大超过消息作品的数量。然而,评委们普遍认为,消息类作品薄弱,让人眼前一亮的优秀之作不多。
而在平时的写作中,记者也很容易把稿件拉长,很难用千字之内的消息准确传递新闻信息。
从《南京大屠杀史料在日本广岛展出》获得省市好新闻消息类一等奖来看,好的消息在新闻奖角逐中竞争力较强,尤其是在遇到重大新闻题材时,要果断选择消息这一体例。
此外,好消息最终比拼的不是新闻事件的大小,而是新闻事实的价值底牌大小,这张底牌的价值要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中考量,不能单独就事论事。
有新闻界前辈曾经说过:“新闻,要永远给人新的感觉,包括内容到形式,某种样式多了,我就不写,我看报,若发现自己的报道在形式上和别人的类似,我就感到不安,对自己产生不满。”
虽然已经工作了14年,但对于每一个采访选题,每个新的新闻事件来说,我还是一个新兵。期待能有更多的信息在我的笔下加工成好的消息。
(作者为南京日报时政部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