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塑造世界"客观吗?如何赋予科技以正向价值
2020-09-14 16:06:00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煮酒话媒工作室李康乐认为,算法最大的优势是能够根据用户的“数字自我”而实现智能化、精准化推荐。它在某种意义上是极简文化的产物。人们渴望确定性的标准答案,来简化信息时代因信息洪流而带来的焦虑和迷茫。但是算法技术使用户很多信息行为并非以需求为导向,而是将特定的选项放在用户面前,导致用户只能在所提供的选项中做出选择。在很大程度上,用户被算法所提供的信息“喂养”,这些信息并不都是用户真正的需求。有时候,信息“偶遇”也成了预谋已久的信息“碰瓷”。

李康乐认为,在对算法的设计提出继续完善的同时,我们应该做到自我保护,首先,就是要对算法可能存在限制有所觉察。算法的复杂性即便是技术人员也未必能搞清,更不用说普通的“技术小白”。虽然我们看到的只是算法给出的结果,而对其中的设计理念、运行逻辑都一无所知,但是,我们应该知道算法其实并不是完全客观的存在,它有可能被歪曲并存有偏见。我们要始终对算法可能存在限制有所觉察,知晓那些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内容很可能已经被屏蔽在视野之外。其次,要保持提问的良好习惯。在所有问题都可以轻松解决的世界里,人们需要一种更加激进的思维模式。提问时,试着去了解算法正在发挥哪些作用,它们最初设计的目的是什么,以及所谓的“相关性”和“新闻价值”究竟是对谁而言。

因此,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潮流中,我们不仅是要去了解算法以及它可能带给我们的影响和改变,更要能够驾驭它,用智慧趋利避害,让算法更加科学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