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如何掌握“融本领”
2020-09-14 16:05:00  

随着中央厨房建设和运行机制的推进,媒体融合正在许多新闻机构逐步铺开和深化。从当前的实践看,融合过程中,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硬件和技术平台可以搭建,运行机制也可以由新闻输入端和输出端效果来倒推设计。

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主任记者余建斌认为,媒体融合,最重要、最关键的,在于人的“融合”,主要体现在记者队伍的“融合”。因为无论有多少形式的信息传输端口,最终都需要通过记者个体去实现。因此记者自身则必须清醒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厘清哪些在变,哪些又不会变,从而迅速掌握一套“融本领”,在媒体融合时代依然有为有位。他从个人实践角度提供了以下经验和认识。

“现场感”不会变。在媒体融合时代,记者依然不可或缺,是现场新闻的第一“接球手”,信息的第一收集者,原创内容的第一作者。所谓的人工智能报道,有其应用的特殊场景,但在“现场”这个场景,目前来说机器还无法替代人,甚至是永远无法替代的。通过“在现场”这个特点,记者能够决定新闻竞争的成败。

“专业性”不会变。随着融媒体时代和大数据时代的加速发展,人们从渴求信息到对信息污染不胜其烦,亟需有效信息的供给。对新媒体来说,有没有持续生产的原创内容,决定着其可持续的生命力。原创一方面靠现场,一方面靠记者的专业积累,也就是记者对某领域的熟悉、理解程度,以及发挥主观能动性梳理出有效信息的能力。而在日常的众多新闻报道中,有价值的观点、有深度的解读,主要也依靠记者的专业判断和把握。

“融意识”必须有。随着新技术力量的推动,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无论哪个端口都代表着媒体声音和形象。对于身处这一变革的媒体从业者特别是记者而言,尽管传统的本事还管用,也必须掌握新的“融本领”,树立”融意识”,包括“倒灌”意识,也就是新媒体好的内容,完全可以通过改编或者深层次加工,增加新的丰富信息后,在报纸上见报,形成维度更多、深度更深、力度更大的精品力作。

因此,媒体融合,最终还是要打通人的融合,促进新媒体平台和原有平台的相互促进和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