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镜记者的播报要求及现场把控
2020-09-14 15:25:00  

出镜记者的播报要求及现场把控

央视新闻主播李修平

编者按:2018年1月14日,前来南京为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的“新时代 新机遇 新变革——第十一届新华高峰会”担任主持的央视著名新闻主播李修平,应邀为“新华报业集团全媒体培训第五课”授课。李修平的授课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对在媒体深融背景下,传统媒体人如何将自己打造“新”媒体人或“全媒体人”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虽是周末,但听者众多,反响热烈。本刊根据李修平同题授课视频录音整理成本文,以飨读者。

在当下媒体融合以及“全媒体”的情形下,无论是编辑、记者还是主播、主持人,已经没有过去那样清晰的“界限”和“划分”,在这样的环境下,媒体人要有很强的文字传播能力、口语传播能力、视频处理和创造能力以及数据处理能力,才能适应和融入新的媒体环境中。

传统媒体中,报人的文字能力是非常棒的,但“面对镜头”应该说是他们的短板。过去有些报纸的编辑记者转岗到电视台后,回看自己第一次上镜头时,感觉“傻得不能再傻”。现在,虽然设备比以前好了很多,而且上镜头的途径也比过去多了,很多新闻用视频的方式要比传统方式来得快,因此记者上镜头的机会也比过去多了很多。很多人刚入媒体,马上就被派出去出镜了,很多人没有准备好,就被推到了镜头前,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在媒体融合的状态下,如何面对镜头是我们每一个媒体人都要面对的问题。口语传播能力在视频报道中是最重要的,它有两种:一种是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时,他要想这个题材怎么去报,一种是要怎么去说。怎么去说,就是一种口语传播能力。很多时候,它是一种即兴的表达,但这种即兴的表达最容易出错出乱。我曾经看到一些新媒体的记者出镜时慌慌张张,说得很快,滔滔不绝但不入主题,你不知道他在说什么。我们在镜头前,一定要讲有质量的话。一些人讲的话平平淡淡,没有色彩;还有一些人讲话体现不出他所代表的媒体的水平,你会觉得他们像个小孩或者网红,讲话分量太轻,和他所服务的媒体不匹配。于是,你就会对这样的媒体的报道没有信任感。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可从“内”和“外”两个方面看,“内”就是缺乏一种心理的稳定器。从我的经验看,面对镜头说话超过一分钟,你就会有种惶恐。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曾遭遇了一次特别长的口播,内容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总共17分钟,当我拿到报告全文时,离新闻联播开始只有60秒倒计时的时间了,已经没有时间看全文了,但是我还是顺利的完成了任务。后来有很多人问我是怎么做到的,我梳理了下:一是心理的稳定带来的出镜状态的稳定。心理的稳定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个要求是要做充分的准备,一是要充分了解信息。央广的夏青老师有个“三读三思”的方法,三读就是一要初读,了解稿子大意,二是细读,分析稿件的内在逻辑,三是再粗读;三思就是看了稿件的内容要想一想,它为什么这么写,二是放到节目中去想,第三要去想你的受众。三读三思后,你的节目就会有效果。自己一定要去亲自了解信息,绝对不能偷懒,这样就能做到心中有底,这一点非常重要。二是要解读信息,比如重要会议的召开等一般都会发布重要的信息,这些信息涉及的概念一定要特别清楚,一点都不能模糊;三是要延展信息,你要对时政新闻有高度敏感,比如说一些新词、一些老问题的新提法等,了解得越多做节目就越有底气,这应该成为一种职业习惯。四是如何呈现信息。信息的呈现一定要有高的格局。很多地方台的记者有个问题,就是我就报我地方上的事情,缺乏一个更高的视野。一定要站在更高的点位去报道,这样你的思维和格局就打开了。一定要摈弃“小气”,要“大气”,绝对不能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地方台的格局和点位上,一定要把自己当成“大记者”去考虑。报新闻时视角要开阔,思维也应该是开阔的。在报道事件的时候,要解释事件,最后是分享事件,要让你的报道更具有说服力。地方台的记者如果有大视野大格局,就一定能够走出来。

第二就是平时的储备,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是专业技能和技术的储备。播音干的就是技术活,是安身立命的根本,记者也是一样。过硬的专业技能是支撑我们工作的基础。我们干播音的人有个体会,比如我这段时间休假了,回到演播室嘴就会“僵硬”了,不知道怎么说了,马上就会稀里糊涂的;记者也是这样,有段时间不写稿了,忽然再去写稿,就会觉得特别生涩。所以,要养成天天练功的好习惯,没有平时业务上的积累,各种小毛病会成为心理不稳定的最大负担,从而影响你的表达和呈现。讲好普通话,也是出镜记者的专业能力。比如央视记者,哪怕你水平再高,普通话不达标就不能出镜。一定要反复练习,坚决去掉口音。我的观点是,做记者的一定要放弃方言,坚决的讲普通话。

第三是知识信息的储备,我叫它习惯性信息储备,为什么这么讲?有的主播或主持人,给人感觉就是轻飘飘的,不能代表他所服务的媒体的水平,原因是要么不走心,要么就是平时的知识储备不够。现在播音员的角色发生了变化,融合到了记者的身份中,记者在抢播音员的“饭碗”了。播音员在演播室里,不仅是信息的发布者,还是一个信息的整理者,同时还兼具点评的任务,到位的点评是为节目增色的,“水词”是坚决不能要的,这就需要知识储备做基础。所以,播音员一定要有发散的思维,即使你是跑社会新闻的记者,你都要对时政新闻保持敏感,社会新闻一定是大的时政方向下的呈现。无论你做什么节目,都要保持这样的敏感,这一点一定要牢记在心。我们央视的记者,比如我和白岩松等,每当遇到一个重要的信息播报时,都会习惯性的上网或者找其他资料,学习了解相关的信息。当你明白这些并形成习惯以后,遇到问题就不会有负担,出镜就不会有大压力,就不会出现磕磕绊绊的情况。有的时候,很多记者都愿意跑自己熟悉的“口”,其实我觉得应该反向思维,尤其一个新媒体记者,一定要形成广义的“备稿”概念,不要只习惯于自己擅长的领域和东西,遇到自己不了解的东西,一定要习惯的把它记录下来。或者看到一个好的报道,马上就习惯的想,如果是我来做这条报道,我会怎么做?他做的不好,如果我来做要如何避免?应该要不停的这样的反思,一定要多和同行的报道视频做比较,多看后你不想提高都难。永远记着,做好充足的准备,在你播出的时候,它们都是你的左膀右臂,都是你的安全保障。

第四是一定要有节目量的储备。节目量的储备,对老记者不在话下,对年轻记者来说就非常重要。要多练习,多注意平时的工作,一定要学会总结,总结别人总结自己。要敢于面对挑战,如果你能自己做特别的节目那就最好,如果不能,也要想办法给自己琢磨各种题目来做。举个例子,央视的白岩松和夏丹,就经常做时间的练习,这是什么意思?比如,今天我说房地产,3分钟时间,明天我说医保,2分钟时间等,经常的、大量的给自己设置选题,当你每天给自己做这样的练习之后,一个就是对时间的把控能力得到提高,一个是语言越来越精炼,你的表达就越来越准确,真的就能做到报道有信息,说话有表达,就能做到杜绝“流畅的废话”。时间的练习,对初入门的记者尤其重要。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要下的基本功都是一样的,业务素养都应该是一样的。

心理稳定的第二个要求,就是要清楚自己的职业定位,说白了就是,你不是你自己,你所代表是你所服务的媒体。一定要认同你所服务的媒体的新闻概念和新闻理念,你才能坚持下去。要经常想想入职的初心是什么,我只是为了找份工作,还是我真的是喜欢新闻事业?一定要知道我是谁,我为了谁;我说什么,我怎么说。这些都要牢牢的留在脑海中,这是记者“软实力”的体现。还有就是,我们的出镜记者离名利很近,当你出镜次数很多后,你就会成为“名记”,如果不学会自控,你的麻烦就来了。

心理稳定的第三个要求,就是要有高度的专注度。一个好的主持人、主播和记者,一定是在自己的岗位超过10年才能出来,无论中外都是如此。高度的专注度是成功的基础,很多人会跳槽,那他永远不会成功。一个成功的主播、主持人,成功有四分:一是要有天分,二是要有勤奋,三是要有一份缘分,四是要守得住一份本分。还有,就是要有良好的心理建设。很多时候,我们面对镜头说话,都是一个人在战斗,没法藏拙,所以就必须保持最佳状态,集中精力,遇到问题一定要坚持住,千万不要自己把自己打垮。

以上说的是面对镜头时,我们“内在”要注意的东西。那么,“外在”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应该要有一颗做好记者的心。好记者的标准是,要有心、有脚、有眼。有心就是要有强烈的报道欲望;有脚就是一定要到现场,现在很多记者习惯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这种方式确实高效,但永远达到不了现场,只有到了现场,你才能知道什么是镜头看不到的,什么是网络覆盖不到的。有眼就是去发现有效信息,记者的眼应该具有瞭望功能。这些在大学新闻系里可能都学过,但是有很多记者在实际过程中却忘记了,只追一个点,这是不行的。应该如白岩松所说,首先是感触,然后是追寻,最后是表达,是有观点的表达,是改变别人、有影响的表达,这才是最高级的镜界。

出镜记者要培养自己的最佳的镜头状态。镜头就像是人的眼睛。要学会用镜头,把镜头当做你的朋友,让镜头帮助你而不是拒绝镜头。很多初出镜的记者会有个习惯,赶紧到镜头前表现自我,这是忌讳的,记住:镜头能够表现的,一眼就能看到的,你就不用去说。你要说的是,镜头表现到了但却挖不出“根”的东西。出镜记者面对的是镜头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采访对象,所以难免会紧张,在这种情况下,你要把镜头想象成是你的朋友,是来帮你完成工作的。出镜记者最好的状态应该是积极和放松的,你要有说话的欲望还要有自如的表达;当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你要专注于新闻本身而忽视掉镜头,这个时候,你就不会怵这个镜头了。在镜头前失去状态是非常危险的,不仅影响到你个人,也影响到你所服务的媒体和你所要报道的事件。消除镜头前紧张的一个方法,就是先和人沟通交流,有的人先天个性不善于沟通,但通过后天的努力,比如可以尝试在公共场合试着和别人聊天,尝试在一个陌生的环镜中练习张嘴等,使自己的交流能力得到提高。要学会把压力变成动力,当别人用轻慢的眼光看你的时候,你要鼓励自己用有说服力的观点去感染对方。从技术上而言,要有恰当的呈现方式。我们做现场报道的时候,有的时候会忽视语言之外的东西,比如眼神、着装、妆容等,这些都是整体烘托你报道的东西,千万不能忽视。男孩子出镜,一定要注意脸部整洁,避免蓬头垢面;女孩子一定要避免浓妆,因为你不是在演播室,太过于浓妆,会让人注意到你个人而忽视掉你所报道的内容。还要合理恰当的运用自己的表情和眼神,这是有技巧的,比如我可能会加个手势等,都会增加出镜的效果;还有切记的是,出镜时自己服装上一些不相干的LOGO一定要拿掉。

(录音整理:王永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