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我听过150个抗战故事
宿迁日报社 顾园园
我是一名有着11年工龄的基层新闻工作者,我是一名在基层跑了11年的民生记者,我也是一名脚上沾满泥土的时代记录者……不管时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不管媒体在新旧交替的更迭中将走向何处,我都坚信,好新闻始终在基层,好记者应该在基层讲好中国故事。
我采访过很多基层新闻,但真正让我“红”起来的还是关于寻访宿迁抗战老兵的系列报道,我曾带着采访老兵们的故事创作的演讲《他们等不起,我怕来不及》登上央视,获得演讲比赛的全国十佳……抗战老兵是抗日战争留在今天最主要的见证者,也是抗日战争留在今天的最重要财富之一。他们也曾经有过年轻的光阴,但是他们的青春,都留给了“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时代。他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都献给了把整个人类从法西斯的癫狂中解放出来的事业。这或许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宿命,但是他们无畏地面对这种宿命,这足以让今天的我们仰视。
我的家乡江苏省宿迁市是革命老区,新四军在此创建的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为全国十九大根据地之一。抗日战争期间,宿迁数以万计的年轻人参加了革命,最后或埋骨他乡,或在外地落户,真正回到宿迁的很少。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承载着那段烽火记忆的老人正在快速地消亡。2015年5月,我第一次接触这个群体时,宿迁还有健在的抗战老兵1020人,平均年龄89岁,仅仅三个月之后,这个数字变成了三位数,而到了2017年下半年,只有500多人了……
为了追寻英雄的足迹,从2015年起,我和我的同事奔波了上万公里,几乎踏遍了宿迁市的70多个乡镇,相继推出“不能忘却——寻访宿迁籍抗战老兵”、“信仰的力量——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95周年”、“中国梦.壮歌行——寻访宿迁籍抗战老兵”三个主题策划。截止2017年7月,我们采访了150位抗战老兵,听了150个抗战故事。
我们的寻访之路还在继续,我们希望能跟踪到最后一位宿迁籍抗战老兵,把他们当年的抗战故事“抢救”回来,让更多的人去聆听那个时代的风声,去感受我们这个民族的伟大……
如今,采访抗战老兵的故事对我来说早已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而是挖掘故事背后的东西,那是对我对更多年轻一辈精神的洗礼,那是一个叫“信仰”的东西。最近看了我们的新闻前辈陈子涛烈士的相关信息,他的那句 "文化人生活太舒服了,是要影响思想意识的。"让我感触良多,他的形象也和我采访过的老兵、老党员们一一重叠。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新闻人,我与文字为伍,与社会不良现象作斗争,传递正能量,可以说我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但在精神上我没有陈子涛同志那个时代的新闻人对于事业的执着和对信仰的坚守。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我们这些年轻的文化人生活太舒服了,这份舒服也的确影响到了我们的思想意识,时而忘记该到基层中去。
当下,我们传统媒体正面临着新媒体的冲击,我们恐慌过,享受惯了舒服,我们一时会有些手足无措,可能一部分人已经想要逃离这个行业,我也有过动摇。看看我们的先辈,陈子涛,他在我差不多的年纪里,投身共产党的新闻事业,在特务殴打、报馆被封的一次次绝境中重新站起来,坚守共产党的舆论阵地,不抛弃不放弃,用一颗忠于党终于人民的心,坚守到最后。
由此想来,我为何想要逃离这个岗位?为何要放下这份能够让我为人民发声,与政府连线的工作呢?我想即使在当下这个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的时代,记者队伍应该“有业余,有专业”。亦如很多人都喜欢画画,但并不是都是画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专业新闻人不可能消失。反过来,草根新闻者越多,对职业新闻工作者的要求更高!
新时期、新时代、新媒体,我想我应该要学习我的前辈们,在坚守的中学会转型,沉下心来,走近基层,不让安逸的生活腐蚀了我的思想,用热情迎接媒体时代的变迁,坚定地做好党和人民耳目喉舌,推动社会正能量。
(本文作者为2017年度〈首届〉省新闻媒体“走转改”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