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如何提供情绪价值
2025-11-13 08:59   来源:城市党报研究   

近日,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剑指群体对立、恐慌焦虑、暴力戾气、悲观消极四大顽疾

面对互联网时代社交、短视频、直播平台带来的情感困境——在情绪成为稀缺资源的今天,人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情绪供给?主流媒体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情绪价值?

一段时期以来,某些内容生产者将负面情绪转化为流量生意,他们深谙“愤怒传播最快,焦虑使人上瘾”的传播逻辑,精心设计情感陷阱。其核心套路,往往是以片面或者虚假叙事击穿公众情绪防线,再将激起的情绪流量转化为私利。

从“不转不是中国人”的道德绑架,到“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阶层焦虑;从“三天学会,月入十万”的财富幻觉,到“惊天黑幕,马上删帖”的恐惧营销——这些内容如同精神上的麻醉剂,让人们在情绪的漩涡中难以自拔。

负面情绪的产业化运作,危害远超个体层面。当焦虑、愤怒、对立成为常态,社会信任的基石便开始松动,公共讨论的空间被极端情绪挤压,理性对话让位于非此即彼的站队。

更为深远的是,持续的情绪消耗会引发全社会范围的共情疲劳——人们或因无力承受而选择情感麻木,或因过度刺激而陷入精神耗竭,这不仅是心灵的危机,更是文明根基的动摇。

情绪治理的最高境界,在于培育健康理性的公共情感文化。清朗网络环境的营造,从来不是“整治”与“引导”的单向发力,而是监管部门与主流媒体的同频共振

当情感出现荒漠化现象时,主流媒体更要凸显其站得直、坐得正的专业担当,通过积极的引导为公众提供更多情绪价值,对网络上贩卖的焦虑、谎言谣言旗帜鲜明地予以正面痛击。

在主流媒体提供情绪价值的建设性实践中,央视《一问到底》《真相来了》等栏目给出了示范:面对“发霉的玉米会被端上餐桌”“医保可报销药品仅占药监局获批药品的2%”等不实传言,记者不只是戳破不实信息,更带着观众走进检测机构,采访专家、业内人士和用户等,用事实和真相化解焦虑。

这种“揭问题+摆事实+给答案”的模式,恰是情绪价值的核心——不回避矛盾,更不制造恐慌,而是用真相和理性搭建心理支撑,以扎实调查回应公众关切,用理性对话取代情绪宣泄。它提供的不仅是答案,更是一种被尊重、被理解的情感体验。

主流媒体要成为优质情绪价值的供给者,还需要实现从“传播思维”到“关系思维”的深刻转变。这意味着媒体人不仅要具备甄别事实的专业能力,更要培养感知情绪、理解情绪、引导情绪的情感智慧

媒体不仅要考虑“说什么”,更要思考“如何建立情感连接”;不仅要传递信息,更要构建基于信任与共情的关系网络。

具体而言,这种转变需要三重突破:在话语体系上,从居高临下的宣导转向平等对话的交流;在叙事方式上,从宏大抽象的概念转向具体可感的故事;在情感基调上,从单一的正能量宣泄转向复杂情感的真诚呈现。

更深层地看,情绪价值的供给不仅是一种传播策略,更是一种文化责任。当主流媒体能够持续提供真实、温暖、理性的情绪体验,实际上是在参与培育一种健康的公共情感文化。

这种文化既尊重情感的复杂性,又接纳人性的丰富性,在差异中寻求理解,在冲突中保持善意。这样的情感文化,才能让公众自觉不成为负面情绪传播的节点,让摆拍的“悲情戏”、编造的“恐慌文”失去生存土壤,形成抵御负面情绪泛滥的最有力的屏障。

从挑动负面情绪到提供情绪价值,这是一场关乎网络生态走向的抉择,更是一场争夺人心向背的较量。

苏轼云:“云开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清朗行动为清除情感污染提供了必要保障,而主流媒体的情绪价值供给能力的提升却不是一朝一夕的工程,需要以“润物细无声”的持久努力,在每一次报道、每一个栏目、每一场对话中精心培育。

当点击都能遇见真诚,当互动都能感受善意,我们迎来的将不仅是网络空间的清朗,更能构建起一个充盈而健康的精神家园。

来源 |《城市党报研究》2025年第11期

作者 | 张军(《城市党报研究》总编辑

标签:
责编:郝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