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严肃主题转化成有温度的传播产品
2025-10-15 14:26:00  来源:新华网  

摘要

让好作品成为好产品,是主流媒体在媒体深度融合时代履行使命、赢得竞争的必由之路。必须转换思维,以互联网思维策划、生产、包装和运营新闻内容,实现从“作品”到“产品”的思维跃迁,让作品凸显长尾效应,从而实现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最大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评价体系是媒体变革的顶层设计,增加“报道内容原创力”的评价指标,在导向上为主流媒体精准指明了变革的路径,用“指挥棒”引领主流媒体的内容生产方向,坚守主流价值和专业水准,避免落入流量陷阱和短期狂欢中。

好作品是“内容为王”的体现,侧重于内容本身的价值,导向正确、思想深刻、事实准确、叙事精彩,完成媒体的报道使命。好产品是“用户为王”和“体验为王”的融合,侧重于用户的综合体验。其不仅内容要好,还要考虑用户体验、传播渠道、交互设计、社会效应和可持续性。让好作品成为好产品,意味着主流媒体必须转换思维,以互联网思维策划、生产、包装和运营新闻内容,努力实现从“作品”到“产品”的思维跃迁,让作品凸显长尾效应,从而实现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最大化。

本文以新京报近年来主题报道中的新闻采编探索为例,剖析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中“让好作品成为好产品”的创新实践。

主流媒体的报道使命与责任担当

对于主流媒体而言,尽管不同类型的主题报道在时间紧迫程度与策划流程、报道难度与需要平衡等因素上存在一定差异,但也都是主流媒体需要把握的关键环节。重大新闻事件、可预知的节庆与政治活动等是进行理论宣传、网络议程设置与舆论引导的切入点,也是主流媒体生产“好作品”的前提和基石。

记录历史,彰显国家叙事。如今年的九三阅兵报道,核心使命是展现国威军威,彰显中国捍卫和平的决心与力量,这是一次宏大的国家历史叙事,是对一段民族集体记忆的郑重书写。

凝聚共识,强化集体认同。通过共同观看和讨论,激发全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形成社会凝聚力。这是主流媒体“凝民心、聚合力”的社会责任。

舆论引导,厘清价值是非。在复杂国际舆论场中,主动设置议程,旗帜鲜明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批驳历史虚无主义,掌握话语权。

好作品与好产品的“双向奔赴”

坚守主流价值观和历史观是“魂”,创新表现形式和用户体验是“体”,魂体合一,才能形神兼备。无论技术如何进步、媒体形态如何演进,优质内容始终是舆论场上的“硬通货”。近年来,新京报社聚力内容、叙事、技术、形态、运营等方面的创新突破,努力让作品的大流量迈向高质量,让主流价值影响更广泛人群。

锤炼叙事能力,以破壁跨界赋能内容创新。好产品需要“钩子”。情感、视觉震撼、艺术审美等都是极强的用户“钩子”,能瞬间抓住用户,使其从被动接收变为主动探索。

全媒体时代的重大主题宣传,既面临信息过载、渠道多元与热点变化迅速的挑战,也拥有突破传播边界、拓展圈层覆盖的战略机遇,核心问题在于如何穿透复杂舆论场,实现主流价值的精准触达与深层共鸣。重大主题报道的关键是“重”,既要有意义又要有意思。就内容和形式而言,其体现为题材重大、内容重深、形式重磅。如何通过小视角折射大时代,用“小切口”抓住人物的精气神,并以“轻量化”表达提升报道的可看性,为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新京报策划推出《烽火家书》《故影映山河》《烽火印记——北京抗战》《北平抗战刻忠魂》《胜利信号:北平1945》《塑造英雄》等主题报道,将宏大的历史主题,转化为个人的、故事的、情感的微观入口。通过内容产品形态多样化分层,运用系列视频、版画长卷、互动H5、图片等多种报道形式,挖掘深度的人文历史价值,唤醒民族记忆,致敬先烈。

特别报道《烽火家书》,产品核心是“情感”。通过一封封穿越战火的家书,以“纸笺载血泪,墨痕印山河”为叙事内核,让沉睡的笔迹成为穿越时空的号角,让历史不再冰冷,重塑全民抗战的历史记忆。产品售卖的不是历史知识,而是“共情”体验,用户读到的是铁血柔情、家国情怀,是能让人眼眶湿润的人性之光。

新京报策划推出特别报道《烽火家书》。

系列视频短片《故影映山河》,产品核心是“对比与穿越”。以“英雄精神永续传承”为核心,通过新旧照片的对比拼接,运用AIGC工具为老照片上色、以真实图片生成动态,结合虚拟角色、声音等技术实现历史人物和历史场景活化,营造出一种时空对话的震撼感,用户消费的是一种“视觉奇观”和“历史参与感”。

在常规主题报道中,由于报道主题较为宏大,容易导致报道求全而流于表面。通过视频形式,轻量化、小切口、软表达则是一种解决方式。比如,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新京报联合中国海警推出《万里巡航护海疆》大型系列主题策划,以“双主线设计”为核心,新京报记者15天14夜深入中国海警工作一线,与海警同吃同住,全景式揭秘“海疆卫士”的工作日常。《万里巡航护海疆》融合专题纪实与网感化叙事,通过全媒体矩阵呈现海警守护海疆的壮丽篇章。

对接用户需求,用共情共鸣强化互动交流。用新技术赋能内容生产已成为各大媒体的共识,主流媒体加速从“融媒”向“智媒”发展是明显趋势。技术是产品的“骨架”和“皮肤”,决定了产品的交互形式和美观程度,是提升用户体验的关键。近年来,新京报运用H5、VR/AR、数据可视化等技术,将内容“活化”。技术不再是炫技,而是服务于内容体验。通过技术加持,降低了用户理解历史门槛,提升了用户参与的乐趣和沉浸感。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新京报推出融媒产品《胜利信号:北平1945》。用户通过滑动、点击等操作,沉浸式角色体验抗日隐蔽战线的交通员执行机密任务,这个过程是游戏化的、探索式的,互动性强。

着力创意表达,将内容优势转化为传播胜势。产品形态决定传播边界。在可视化产品探索方面,新京报打破内容形态界限,产品跨品类、跨体裁组合,用报纸版面设计视觉化、短视频、直播、创意海报、数据新闻、图解、三维动画、二维动画、手绘交互型H5、AI等多种产品形态呈现形式,融合思想观点与价值取向,创新话语方式与表现形态,用可视化、立体化的传播方式把新闻做深做透,努力根据平台特性调整呈现形式打造集图文、音频、视频、交互于一体的“融合新闻产品”。

1.56米长卷《北平抗战刻忠魂》,产品核心是“仪式感与庄严感”。用木刻版画这一抗战时期常见的艺术形式,重现平郊抗战中血火淬炼的历史。将历史事件、英雄人物、红色遗存,艺术化、可视化,实现“指尖上的文物级”体验,赋予新闻一种博物馆藏品的厚重感和审美价值。

木刻版画《北平抗战刻忠魂》。

路径打通,让流量和效果说话。酒香也怕巷子深。再好的作品也需要强大的运营推广,才能触达最广泛的用户。媒体融合10余年,主流媒体对互联网流量的认识不断演进,从早期对流量的恐惧与焦虑,到对“流量至上”的批判,再到主动拥抱流量并尝试加以引导,目前仍不同程度地陷于流量困局之中。在实践中,阅读量、点赞数、转发量等数据直观可量化,成为不少媒体衡量传播力的重要依据,这导致“唯流量论”等不良倾向抬头,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成为一项紧迫任务。

近年来,为全面提升作品的传播力,新京报社积极探索建立覆盖内容生产、传播平台、技术赋能、效能升级等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优化评价体系,坚持影响力与质量并重,拒绝“唯流量论”,区分“流量价值”与“社会价值”。统筹“造船”与“借船”,积极探索用互联网产品的运营思维贯穿策划、预热、发布、推广、发酵全过程,贯穿选题策划端与传播执行端的全链路,通过海报、预告片等进行话题预热;选择最佳时间点(如纪念日前夕)在全平台同步上线,吊足用户胃口;不仅靠自有渠道推广,还会设计生成式海报,激励用户分享,形成二次传播;引导专家学者进行解读评论,延长产品生命周期,让“流量和效果说话”。

例如,在报道九三阅兵的实践中,通过预热、直播、现场直击、拆条等运营方式,推出《200秒速览九三阅兵重磅时刻》《80张图看懂九三阅兵武器装备》《30组数据!1分钟带你见证新中国16次阅兵高燃时刻》《数据回顾九三阅兵重磅时刻》等,流量可观。《数据回顾九三阅兵重磅时刻》在官方抖音号发布首日,占据全国热榜第八。

新京报推出的《数据回顾九三阅兵重磅时刻》。

再如,《中轴长歌》通过客户端、H5、报纸等多种媒介和平台,实现了内容的跨平台传播和互动,满足了不同用户的观看需求,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和覆盖面,在全方位多渠道的传播形式下,全网总流量超1000万,话题阅读量达1300万。其中,话题 #1分钟动画带你穿越北京中轴线 #登上微博热搜总榜第10位

,话题 #360度全景穿越京城脊梁 #登上北京同城热搜榜。多个主流平台用户反馈积极正向,为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

主流媒体产品化创新的“爆款方法论”

“让好作品成为好产品”,是主流媒体在媒体深度融合时代履行使命、赢得竞争的必由之路。主题报道展现了主流媒体在宏大叙事中实现“产品化”的能力,而新京报《北平抗战刻忠魂》《故影映山河》《烽火家书》等报道则提供了在深度纪念性报道中如何进行“产品化”创新的宝贵样本。

用户思维取代作者思维。彻底从“我想说什么”转变为“用户想听什么、怎么听才舒服、如何愿意分享”,深度研究用户,特别是年轻用户的阅读习惯和审美偏好,当然,所有创新都不能背离媒体的核心责任。

构建多模态的产品矩阵。针对一个重大主题,不应只做一个产品,而应打造不同视角、不同形态、不同体验的产品矩阵,以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新京报的系列报道正是产品矩阵思维的体现。

“可视化”策划新闻产品。注重受众的“视觉体验”,即对传统的文字表达方式进行创新和优化,将其转变成视频、音频、图片的可视化表达,强化受众视觉、听觉体验的同时,加深其对新闻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技术赋能而非技术炫技。技术应用的唯一目的是更好地讲述故事、传递情感、升华主题,最合适的技术才是最好的技术。

跨界融合与团队重构。主流媒体需建立适应产品化生产的体制机制,生产“好产品”,需要记者、编辑、设计师、程序员、产品经理、运营人员组成的跨界项目组协同作战。

这些探索实践表明,主流媒体完全可以将厚重的历史、严肃的主题,转化为有温度、有互动、可分享、易感知的现代传播产品,从而让高质量澎湃大流量,最终真正实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责任与担当。

(作者系新京报社总编室副主编)

原文刊发于《新闻战线》2025年9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