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融进阶者说丨“沉浸式”体验主流媒体的创新脉搏
2025-08-13 20:29:00  

6月底,江苏省县融总编辑赴省媒交流培训启动,55位学员共分5期到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广电总台、现代快报社三家省媒跟班学习。为进一步促进学习成果转化,学有所成、学以致用,现将学员培训感悟予以分享,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泰兴市融媒体中心主任张建荣:

在江苏广电总台跟班学习的半个月时光,既是一次专业能力的淬炼,也是一场思维视野的拓展,让我“沉浸式”体验到主流媒体的创新脉搏,学到了融合传播的“真经”,练到了创新表达的“真功”。

第一,精心策划,从“信息搬运”到“价值提炼”的创造。总台每天的选题策划会和碰单会让我对新闻策划的认知醍醐灌顶。比如年复一年的中高考招生季,当天的晨会负责人提出,中高考招生新闻选题不仅要扣热点,更要预判传播路径和价值,要多从考生和家长的需求去策划和采制新闻,从供给侧向需求侧倾斜。按照这样的策划思路采制的新闻,一下子提高了“四季歌”新闻的流量和含金量。

第二,精炼融合: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的进阶。最近比较火的“苏超”热点报道,总台新闻中心拆掉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玻璃门”“隐形墙”,部门之间无缝衔接,打造“齿轮式咬合”的新闻生产高效协作体系和绩效考核机制。各部门参加的“圆桌会”同步策划电视新闻、短视频、直播、广播音频、评论和深度报道,让策划、采集、制作、分发成为有机整体。

第三,精准创优,从“碰运气”到“钉钉子”的执着。我们县融的新闻人经常感叹好的选题和创优题材“可遇不可求”,只能“碰运气”“望天收”。但是总台的创优选题策划却是从年头开始,早在一季度,总台就在谋划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重大选题报道,围绕年度重大选题策划“环省行江海弄潮”蹲点采访报道和“当长三角遇上大湾区”重大项目,用“钉钉子”的精神抓精品生产和内容创优,用工匠精神打磨时代精品。

昆山市融媒体中心总编辑陈佩华:

我给自己的角色定位是沉浸式观察员:沉浸式就是带入式地全流程参与,先后旁听了新华日报新闻宣传月度例会、每日全媒体采编联动会、交汇点大平台月度例会、年度精品创优作品推进会、交汇点每日报题会以及科教部周例会等,框架性地了解了新华日报新闻业务的日常运作机制。主要收获有以下几点:

第一,系统性变革的具象化。我蹲点的交汇点大平台是新华日报推进系统性变革的主战场,自年初交汇点与中江网融合后,短短几个月,传播力成效非常显著,客户端首次排名全国第二,微信公众号突破百万粉丝、活跃度排名全国前10,视频号全面发力。

第二,创新机制的具象化。

一是每周由一位部门主任担任评报员,对前一天新华日报各平台的作品和其他媒体的优秀作品进行优缺点分析,这种点评很有针对性和指导性,同时也开拓了各部门主任的全媒体视野。二是主理人制度。主理人与科层制的部门主任有所区别,充分授权,管理更灵活,最大程度地释放了部门管理者的自主权。三是飞虎队制度。每月轮流从采访部门抽调若干骨干记者组成飞虎专班,开展深度报道,每月人员轮转,锤炼和挖掘有潜质的年轻记者,在实战中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四是虚拟工作室制度。这次“苏超”能成为顶流IP,与新华日报作为官媒最先下场参与报道密不可分,见势早、反应快,迅速成立了木更工作室,在“苏超”这场大仗中逆势闪耀。

南通市海门区融媒体中心副主任吴璟:

通过此次系统培训和跟班学习,首先我厘清了这样一个观念,作为区域性地方主流媒体,要把传播本地资讯、服务本地用户作为义不容辞的工作职责,把全面深耕本地资源、有效服务本地治理作为工作的基本着力点。需倾力报道好本区域内热点,热点不本地化、不勾连,无太大意义;以本地人认同、本地人认可、本地人关注、领导重视和百姓认可作为宣传报道的重中之重,努力以正能量高质量赢得大流量。

二是融媒体背景下,注重时政报道的实践与创新。宣传好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是核心竞争力,寻找适合自身的媒体融合路径,通过凸显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时政报道来巩固地位,精选角度,独辟蹊径,准确解读领导意图。重视下基层一线的调研报道,通过时评强化媒体的舆论引导力,以重磅政论观察时代解读时代把握时代。

第三个收获是重视年轻人作用。深入践行“青”策划与“轻”表达,通过高质量开好选题策划会、每日采前会等形式,发挥年轻采编人员的智慧和力量。创新议题设置,坚持技术赋能,让他们多到达现场,少作“键盘侠”式表达,坚持内容为王,以大流量澎湃正能量,真善美永远是最有力的表达,穿透流量泡沫,照亮人间烟火。

编辑:郝建荣 温庆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