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江苏江阴市王小立:梦行山野 播撒爱心
2021-07-06 14:15:00  来源:江阴市融媒体中心  

作品标题:《江苏江阴市王小立:梦行山野 播撒爱心》

作品简介:2020年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收官之年。微纪录片《梦行山野》紧扣时代脉搏,以江阴企业家王小立在山西石楼的扶贫故事为主线,以小人物彰显大时代,以小细节抒发大情怀,用精美的画面和动人的细节,传递了精准扶贫的创新理念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

作者:杨科 陶航飞 黄锋 吴国良

作者单位:江阴市融媒体中心

创作心得:

导演手记:苍茫深处草木新

2020年,脱贫攻坚进入收官阶段。当众多关切的目光纷纷投向那些遥远而贫瘠的土地,我们也渴望为内心的困惑去寻找答案,真正的贫困究竟是什么样子?摆脱贫困需要怎样的努力和坚持?我们能否用笔墨光影诠释责任定格历史?

王小立先生是江阴小有名气的企业家。2016年,王小立跟随团中央扶贫工作队,前往国家深度贫困县山西石楼,被当地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深深触动。于是,他请来专家团队,帮助石楼大力发展小米种植,拓宽销售渠道,“精准扶贫”的新模式初见成效。面对脱贫攻坚这样的宏大题材,怎样以一种更加轻巧的方式讲好故事?经过深入的沟通交流,一部微纪录片的轮廓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成形,以王小立在石楼的扶贫经历为主线,见人、见事、见情,记录下火热时代里普通人的奋斗足迹。于是,在脱贫攻坚的关键节点,我们开启了一次跨越千里的心灵之旅,也与大山深处的石楼结下了一段特殊的情缘。

“山山和尚头,坡坡鸡爪沟,种地难见苗,十亩一担挑”。这段流传甚广的顺口溜曾是石楼的真实写照。由于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这里是打赢脱贫攻坚战难度最大、任务最重的地方。当我们初次踏上这片陌生的土地,扑面而来的是高耸的山峰,遍地的黄土,还有一张张充满期盼的鲜活面孔。司机王师傅是个十分健谈的石楼汉子。一见面,他便好奇地问,“你们是哪里来的记者?”我热情地回答:“江阴。”原本以为他会让我科普一下这个千里之外的江南小城,没想到,短暂的沉默之后,王师傅居然语出惊人:“我想起来了,江阴是全国百强县的老大!”古人云:知己者,不以天涯为遥。王师傅的见多识广、江阴的名声在外就这样拉近了我与石楼的距离。石楼县的陈浩县长出身书香门第,气质儒雅,谈吐不凡。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居然对江阴的历史颇有研究,讲起江阴以弹丸之地抗击清军八十一天的辉煌事迹如数家珍。陈县长总是满怀钦佩地说,江阴人有一种精神,正是这种精神造就了今天的发展成就。尽管地处深山,但石楼人的思考和探索并没有困于群山之中,我相信这种胸怀和视野将成为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

作为新闻宣传的“轻骑兵”,微纪录片需要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讲好属于一个时代的故事,与受众建立情感上的连接,这其中的取与舍,缩与展,谈何容易?脱贫攻坚没有捷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创作过程中,我们没有着力刻画贫困,而是重点展现了多方参与、合力扶贫的扎实行动,以及石楼人民对于摆脱贫困的强烈渴望。于是,在我们的镜头里,王小立想方设法,为石楼小米打开市场;千里迢迢赶来的南理工专家,带来了“智慧农业”的全新理念……片尾部分,农民们对于小康生活的畅想,是我们在村里蹲守一天海采的成果。朴实的话语,真挚的情感,传递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力量。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微纪录片的拍摄对于每一个创作者而言,都是脑力、心力、体力的多重考验。飞机落地太原,我们还要经历4个多小时的车程才能到达石楼,紧接着便是马不停蹄地踩点、拍摄。长途奔波的疲惫让一向“耐操耐磨”的摄像出现了晕车,回到宾馆便昏睡不起,完美地错过了晚饭。因为水土不服,食欲不振,再加上高强度的拍摄,我的贫血指标一度降至新低。当得知我们顶着烈日拍摄一上午的素材,成片里只会出现几十秒时,石楼县副县长郭登文对我说,江阴媒体人的身上有一种光。我想,专注于自己擅长的,有意义的事情,时间到了,光一定会发出来。

微纪录片的片名最终定为:梦行山野。于我们,梦想是要做就做最好的专业追求;于王小立先生,梦想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温暖回响;于石楼人民,梦想是脚踏实地让薄土生金的美好明天。

2021,朝着新的梦想,我们又已踏上征程。(杨科 江阴市融媒体中心栏目制片人 微纪录片《梦行山野》导演)

专家点评:

作为一部微纪录片,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精准扶贫,是对时代主旋律的积极响应,体现出媒体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应有的担当精神。值得关注的是,作品并没有空喊口号,也不刻意追求理念传播,而是聚焦于扶贫工作队中的单个人物王小立,从细处着眼,从而使得表达更为生动而接地气,对大众也产生相应的熏染作用。作为人物类纪录片,作品也没有仅仅表现主要王小立,而是着眼于工作对象——扶贫工作来做文章,从而使得作品获得应有的广度和深度。对于主人公王小立而言,可能只是扶贫工作中的小小人物,没有惊天动地的事情,没有能够得以推广的经验和做法,某种程度上算不上“典型人物”。但是,惟有如此,才能彰显扶贫工作的实际情况,从而更好地诠释主题。

值得注意的是,作品也有相应的提升空间。对于人物类纪录片来说,能让受众记住什么是最关键的。目前作品缺少对人物的深度挖掘,人物在扶贫工作中的具体努力表现较弱,扶贫对象对包括王小立在内的工作组的认可程度也是缺席的,内容素材相对单薄,大大降低了作品的说服力。(曾庆江,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