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江苏记协 > 经验交流 > 正文
获奖者说 | 耿联:以“江苏叙事”讲好“中国故事”
2024-01-19 10:38:00  来源:江苏记协  

中国江苏网《1.1%看奇迹》获得第三十三届中国新闻奖系列报道三等奖,扫描二维码阅读相关报道。

以“江苏叙事”讲好“中国故事”

耿联

系列报道《1.1%看奇迹》,是中国江苏网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而策划的产品之一。我们自己认为,这个产品最终能获得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不仅是因为题材重大,更在于其以讲故事的方式替代宏大叙事,以“江苏叙事”讲好“中国故事”。

这组系列报道,从起初的创意,到形成策划,再到具体执行,并最终形成想要的产品,整个过程是创意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是不断求新求变精益求精的过程,更是深入践行“四力”走基层的过程,这方面的收获,或许比获奖本身更有意义。

首先是创意。有评委认为,“1.1%看奇迹”,这个标题就具有较强吸引力:“1.1%”是个很小的比例概念,而“奇迹”又会让人联想到宏阔壮大,这两个词结合起来出现在标题中,会让人产生好奇,也就具有了新闻悬念。我们这组报道的创意起源,主要来源于近年来省委领导同志对省情的介绍。在会见来访嘉宾时,省领导在介绍江苏省情时,经常会这样说:我们江苏“以占全国1%的国土面积、承载了6%的人口总量,创造了全国10%以上的经济总量……”。而我们的策划就源于这个新闻点。我们觉得,江苏虽然省域面积只占全国1%,但是作出的贡献很大,江苏的发展变化也正反映了新时代10年我们国家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

基于这个点,一开始,我们设想的标题叫作《1%看中国》。后来觉得“看中国”的范围太大,怎么体现“看中国”难度太大。但我们又想以小见大,就把“中国”改为“奇迹”。巧的是后来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有“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的重要表述。这组报道在临近推出时,省领导在省委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江苏情况时,又说江苏“以占全国1.1%的国土面积……”,所以我们又纠结了下,最后还是决定对标当时省领导的最新口径,把1%改为1.1%。就这样,我们有了自己较为满意的标题。

确定了报道主题,并明确了新闻标题,接下来就是谋划以什么样的新闻产品来呈现。我们这个策划最终共8集系列视频,每集8分钟左右,由5个左右故事组成,分别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环保、交通强省、农业发展、对外开放、文化建设等8个方面的巨大成就和变化,并延申拓展至国家的发展变化。

一个成就性主题报道,如何做出新意?这是我们策划时最费脑筋的。首先是选择什么样的报道形式,如果写成文字报道,各家媒体都在着手准备,或许我们并不具备优势;如果弄成新媒体产品,那我们在新技术应用方面也还比较缺乏,怎么办?最终,反复权衡之后,编委会决定尝试纪录片的形式,也决心挑战下我们自己,因为此前我们还没有在重点报道中弄过系列纪录片产品。于是我们就按照纪录片的标准去准备,但随着采访工作的进行和文案撰写的推进,我们感觉尚缺乏条件弄成纪录片。最后,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做成了中视频产品,以系列报道去参评。

报道形式确定后,我们就开始谋划结构框架和具体内容。起初,我们根据省委领导多次的讲话精神和省委有关重要会议的总结阐述,梳理了江苏发展20个方面的标识性成就。但总感觉做20集工作量太大,且结构不够紧凑,很容易松散。于是又合并精简到10个方面,并最终确定8个方面,也就是最终的8集,这8个方面也涵盖了江苏发展的四梁八柱。在具体每一集的内容构成上,我们确定了“讲故事”的原则,而且尽量小切口,通过具有代表性或地域性的特定人物来展开叙事,这个特定人物最好是过去媒体没有采访过或者很少采访的,哪怕是小人物。确定了这些基本原则之后,我们就把参与的20多名记者分成8个小组,分头寻找搜集、联系对接采访对象。这也是我们这组报道的关键和重点。

这期间,我们前后梳理的采访对象有60多人,经过多次讨论后,最终采访的有40多人。我们认为,小人物的奋斗故事,同样能反映时代的发展变迁,他们的视角和体会,更能引发共情、共鸣。举例来说,在生态篇中,我们选择了请潘安湖上的船娘来回忆讲述切身感受,请上岸渔民、如今的南京江豚保护监测员来讲述日常故事,采访长期在长江边跟踪拍摄的南通市摄影爱好者讲述他的拍摄故事,采访社区网格员讲述当年的拆迁动员故事,采访南通环保国控站点的工作人员讲述平日里的点滴故事;在开放篇中,我们采访了连云港铁运火车司机,从事海外仓服务的企业骨干,昆山咖啡企业研发人员及品牌经理等等。这些由普通人物的故事和感受,拼接而成的画面呈现,色彩斑斓,且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每一集的文案及解说词,拍摄前我们都逐字逐句改定。拍摄后,在制作的过程中,根据采访情况同步对相关文字进行调整和修改。8集产品,脚本解说词近2万字,从每一集的小标题到整体行文,从配音到字幕及同期声,我们都力求文字朴实,句式风格协调一致,营造隽永意境,给人回味悠长之感。每一集的最后,我们把小故事拼接而成的画卷,统一置放于江苏新时代十年发展的沧桑巨变之下,更置放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发展所创造的奇迹之下,无论是画外音还是滚动字幕,都力图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

这组报道从2022年3月份开始酝酿策划,形成初步方案后,我们多次召开报道组会议进行具体研究,并对各集小组采访方案进行过堂。正式采访拍摄从2022年6月份开始,到10月份结束。对每一集的产品,我们都进行至少5轮以上的审核和修改,可以说是不放过每一帧画面、每一句解说词。有几次审片时,感觉片中几个采访对象和他们的故事还不足以撑起这一集的内容,于是痛下决心进行颠覆式大改,重新采访或者寻找更加合适的采访对象,确保各个故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新闻性,确保各个故事拼接而成的画面是一副能打动人心的完整作品。所以,尽管这组系列视频报道从立意之初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主题报道,是承载宣传使命的成就性报道,但我们通篇都是在讲故事,所以读者看后非但感觉并到累,而且还比较轻松,能引发网友情感上的共鸣和更长久的思考。

说实话,在起初策划这个系列报道时,我们的预期并不高,当时各家媒体都在围绕迎接盛会召开做着各种各样的创新和策划。因为我们这个策划总体上采访量很大,加上2022年疫情防控给采访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能否最终顺利完成对团队也是个考验。我们就瞄准既定目标,即“确保完成报道、力争做成精品”,一集一集踏踏实实去做。最终的产品,我们自己还是较为满意的,播出后的社会反响也非常好,许多同行媒体也给予了肯定。而最终的获奖,对我们更是一个鼓励和启发。

如果说获奖之外,这组系列报道还有什么收获,那我们觉得有三方面的收获还是值得总结的。

一是以系列视频产品进行重大主题报道,这对我们中江网来说是第一次。尽管过去我们也拍摄了不少视频类产品,有系列短视频,有专题片,但都是小题材类型的。在各类传播平台和社交媒体纷纷发力视频类产品的背景之下,此次系列视频报道也是我们一次较为成功的突破之举,也启发我们今后可以在重大主题报道任务中进行更多的尝试。

二是围绕重大主题报道,我们较大规模地组织记者深入基层采访,实实在在地践行了“四力”要求。这个产品是集体创作的结果,参与的文字记者和摄像、视频编辑都很多,其中大多数都是刚进网站工作不满3年的年轻同志。这些年轻记者编辑没有既有条条框框限制,敢于尝试新鲜事物,也能够吃苦耐劳,并最终携手完成任务。这启发我们在今后的重点报道中要让更多年轻人来担重任、挑大梁。

三是尝试以讲故事的方式来替代宏大叙事,并达到了重大主题应有的宣传效果。重大主题报道是主流媒体的优势所在,在媒体融合深度发展的当下,既要有宏大叙事,更要学会讲故事。讲故事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手段,重在故事本身的新鲜,重在故事投影的社会宽度,重在故事背后的寓意,其传播效果正日益彰显。这也启示我们在今后的重大主题报道任务中,要学会讲好故事,善于讲好故事,多多去讲故事。

(本文作者为中国江苏网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