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江苏记协 > 经验交流 > 正文
张晓锋:精品力作背后的江苏担当 2021年中国新闻奖江苏获奖作品的三大亮点
2022-01-28 10:40:00  来源:江苏省记协  

2021年12月29日,江苏省记协举行了第31届中国新闻奖江苏获奖作品报告会。会上获奖作品的作者代表进行了交流发言,省内新闻院校和业界专家结合江苏获奖作品的特点进行了专业点评。今天我们登载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张晓锋教授的点评。

在不久前公布的第31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江苏新闻界以16个奖项位居全国前列,在全国新闻界展现了江苏新闻人的江苏力量、江苏面貌和江苏担当。这与历年来江苏新闻界各级媒体的努力分不开,与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记协的领导和指导密不可分。遍览这些获奖作品,无不反映了江苏新闻人在报道新时代伟大成就中的高超思想境界、精湛业务能力和良好职业精神。

一、敢想敢干,策划力强

江苏新闻界历来善于在把握时代脉搏中组织策划各类精品力作。也许“无策划不新闻”这句话不一定成立,但“无策划不精品”却是值得关注。新华日报社长期坚持“逢重大主题报道必创新”的优良传统,造就了一大批正能量、主旋律新闻报道,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贡献了积极力量。这些获奖作品几乎没有不是通过良好的策划力而形成的,新闻人通过良好的策划展现了他们对于现实世界的建构,推出了一大批用心、用情、用力之作。“敢想敢干,策划力强”,正是江苏新闻作品屡获大奖的首要亮点。

首先,好的选题需要通过策划来成就。获“融合创新”一等奖的《听·见小康》是交汇点新闻客户端继去年《6397公里的守护》获得“创意互动”一等奖之后,在媒体融合方面的又一斩获,反映了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近来在媒体深度融合方面的不断超越。《听·见小康》自2019年底开始策划,在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推出《听·见小康》融媒体专栏,至2020年大型融媒体行动启动,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兵分多路,开着“小康幸福车”、带着“小康照相馆”和“小康签名长卷”,深入实地,行程数万公里,多视角、多维度、多层次地用镜头记录下包括江苏和对口帮扶的五省区城乡居民的小康生活,不仅“看见”,而且“听见”,实现了媒体的融合表达,其中的“·”号使整个栏目和作品的创意立即活跃起来,融合的特征更加显著。而在集成的H5作品中,“说出你我的故事,听见小康的声音”,丰富的视频、音频铺就了全面小康路上多彩画卷,立体、生动、全面地营造出沉浸式、互动性、体验感强的新闻作品,让人耳目一新。

其次,好的内容需要通过策划来展现。获报纸新闻版面二等奖的《新华日报》2020年4月14日《因为有你山河无恙——致敬江苏援鄂战“疫”英雄》T7版面在众多抗疫题材作品的脱颖而出,反映了作者的匠心独运,有巧夺天工之感。在2020年抗疫报道中,类似“你笑起来真好看”等作品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扬子晚报的“战疫·苏史记”也对抗疫中的江苏人、事、物进行了完整报道,留下了江苏医护人员的精彩身影。《新华日报》收集了江苏援鄂2813名医护人员全名单,独辟蹊径,将江苏援鄂医护人员的名字大胆进行了可视化处理、艺术化呈现,既致敬了白衣勇士的奉献和无畏精神,也达到了让人过目不忘的良好传播效果。

再次,好的作品需要通过策划来传播。在媒体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单一媒体的内容作品力有限,因此从新闻报道的起步开始即需要考察创意传播的平台和路径,从而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因为有你山河无恙——致敬江苏援鄂战“疫”英雄》T7版面在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的新媒体矩阵,交汇点新闻客户端和北京西路瞭望、新华夜归人等公号作了全媒体延伸传播,效果显著。

此外,其他的获奖作品如《在中国,看Frank打开长三角“盲盒”》等也都是可圈可点的精心策划之作,充分反映了江苏新闻人面对重大主题和各类社会题材报道时的“敢想敢做”之举。

二、会看会写,发现力足

江苏新闻界具有优良的传统和深厚的积淀,近年来在中国新闻奖获奖数量和等级上始终操持高位,这正是江苏新闻人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洞察世界、善于缜密思考的结果。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书写时代华章;善于发现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书写深刻的问题思考,共同发挥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的力量。因此,“会看会写,发现力足”是江苏获奖作品的第二个亮点。

首先,老问题新视角,展现新闻人的独到观察。获新闻评论一等奖的《警惕“精致的形式主义”》,展现了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在评论上的深厚功力。该作品没有拘泥于形式主义的老命题,而是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出发,针对形式主义的“新变种”和“怪像”,另辟视角,用“精致的形式主义”来概括和统领,分析了“精致的形式主义”依然是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只重过程不重结果、只看表面热闹不看实际效果的典型特征,并揭示出“精致的形式主义”讲究数的精确、形的精美、势的浩大的本质。整篇评论视野开阔、论述平实,却直击要害,现实针对性强,发挥了党报的理性引领力量。

其次,大主题小切口,展现新闻人的人民情怀。获电视新闻专题二等奖的《第一书记种瓜记》是江苏广播电视总台众多优秀作品的一个,该作品将镜头对准扶贫中的普通党支部书记,反映全面小康路上党支部书记的扮演的领航作用。该作品切口小,聚焦江苏连云港张兴村第一书记丁先锋,通过讲述他和老党员带领村民种瓜增加村集体收入,以此改善低收入户生活的故事,但主题大,反映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途中,基层党员干部务实为先、冲锋在前的精神面貌。获广播新闻专题三等奖的《石榴红了》同样也是这样一种作品,通过海安支教团的生动故事,谱写教育扶贫和民族团结的赞歌。南京广播电视台获电视消息三等奖的《小西湖里的别样团圆》从几位老街坊中秋聚会出发,虽不是硬新闻,但却通过温暖的小故事把人间真情、城市改造的时代新话题展现出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民美好生活的不断升级。

再次,热话题冷思考,展现江苏新闻人的时代责任。获广播评论二等奖的《智能时代,如何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将一个网民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了冷静思考,提出了独到见解。针对2020年国庆假期无锡火车站出站通道上“无健康码通道”的提示牌,微博上的网民的点赞引起了无锡广播电视台的关注,记者搜集了相关素材,采访了当事人和相关专家,关注到移动互联网时代老年人所遭遇的普遍困境,作推出了广播评论,从政策制定和能力提升两个层面探讨了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路径。整篇评论触及社会管理的热点和难点,但分析透彻,既推动了问题的解决,也发挥了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正是一大批新闻一线的记者、编辑们善于关注社会现实,善于关怀人民生活,善于关爱不同群体,使得他们的新闻作品既有高度,又有温度,还有一定的热度,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能文能武,融合力高

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越来越注重全媒体传播,全程、全息、全员、全效,无论是新闻生产方式,还是传播方式都要有更大的创新,传统新闻人的升级迭代不仅是趋势,更是压力和动力。面对这样的大变革,江苏新闻人勇于探索,勇于实践,成为新媒体战场上的“文武全才”,在全国新闻界展现了我省媒体深度融合的综合实力。因此,“能文能武,融合力高”是江苏新闻获奖作品的又一亮点。

首先,融合新闻生产既是业态,更是常态。《听·见小康》的视听并举、全息传播毫无疑问成就是一个重大主题报道,使该主题锦上添花。获融合创新三等然的《从这面湖奔向那片海》报道创造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的“奋斗者号”,作为地方媒体的《无锡日报》能够脱颖而出实属不易。同一题材的作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万米级海试》获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一等奖,但《无锡日报》无锡观察客户端却以H5的方式“以小搏大”,取得成功。H5作品《从这面湖奔向那片海》,用神话传说开场,融合了手绘、视频、音频和特效手法等全媒体手段,从三个篇章分别展现,一是以“定海神铁”的创意开启,拓展报道的厚重感,强化报道的故事性;二是以大量手绘、动画还原科研团队的工作状态,展现了以徐芑南、胡震、叶聪为代表的三代“深潜人”接力科研的精神追求,将“定海神铁”幻化为科研“接力棒”,鲜活地展示了“一棒接着一棒干”的奋斗精神;三是呈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对主题进行了再次升华,同时设置了“喝彩和合影”功能,增强了互动感和仪式感,将整件作品的感染力推向高潮。该作品通过丰富的形式讴歌了当代科技工作者的奋斗精神。

其次,融合新闻传播既是追求,更是要求。当下全媒体传播时代,没有一个成功的作品不是融合传播的效果,在融合生产之后,如何建构全媒体传播矩阵,从而拓展作品的传播效果,提升作品的社会效能,都有赖于精心的融合传播设计。《听·见小康》除在自有新媒体广泛传播外,还在新华社、央视以及学习强国等平台转载和传播,各平台总点击量达到2.8亿,H5的全网点击量超过5000万。获短视频专题报道三等奖的《一个人的生产线》纪录了2020年初“战”疫大考中一个小人物的故事,讲述了苏州市相城区一家精密机械公司负责人袁传伟,独自一个人撑起一条生产线火速驰援武汉前线消毒设备的故事。该作品分发先网后台,在“看苏州”首发后全网分发,实现大小屏“全覆盖”,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华社等三大央媒的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转发推送,推文阅读量约300万,有500个以上微信号编发相关内容;在微博端,当天阅读量就超过1400万次,其中人民日报微博转发后,点赞量超过10万次;在抖音端,仅SBS暖视频和小鱼视频转发的播放量就超过了3000万;作品还在央视《焦点访谈》《新闻三十分》《朝闻天下》《24小时》《第一时间》等多档完整播出,成为战“疫”期间,名副其实的“爆款”融媒产品。获国际传播·融合创新三等奖的《在中国,看Frank打开长三角“盲盒”》法国《欧洲时报》、澳大利亚《大洋日报》整版报道,美国《侨报》《华盛顿中文邮报》、俄罗斯《俄罗斯龙报》、日本《中文导报》、希腊《中希时报》、匈牙利《匈牙利新导报》、印尼《国际日报》、英侨网、中非新闻社等20余家海外华文媒体、海外社交媒体转载。

总之,江苏新闻界能够持续保持中国新闻奖获奖数量和质量的高位运行,既得益于省委宣传部的正确领导,也受益于江苏省记协的密切指导,还反映江苏新闻人“眼力、脑力、笔力、脚力”的最佳实践。(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