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江苏记协 > 经验交流 > 正文
周跃敏:知己知彼 再接再厉 再谈第31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体会
2022-01-27 10:26:00  来源:江苏省记协  

2021年12月29日,江苏省记协举行了第31届中国新闻奖江苏获奖作品报告会。会上获奖作品的作者代表进行了交流发言,省内新闻院校和业界专家结合江苏获奖作品的特点进行了专业点评,省记协主席、第31届中国新闻奖评委周跃敏做了主题报告。从今天起,我们将陆续登载有关专家的点评以及获奖者心得,以飨读者。

第31届中国新闻奖评选9月5至9月9日在北京举行。经过数轮评选投票,从1057件参评作品中评出拟获奖作品346件,其中特别奖5件,一等奖67件,二等奖104件,三等奖170件。对比获奖公示和正式获奖篇目,有4件作品被撤销获奖资格,包括一等奖1件、二等奖1件,三等奖2件,还有1件作品从二等降为三等。本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江苏有16件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2件、二等奖4件、三等奖10件。

纵向比,这张表一目了然:

横向比,也就是江苏在全国的位次:

第28届,江苏一等奖列31个省(市、区)之首、获奖总数第二;

第29届,江苏获奖总数第一;

第30届,江苏一二三等奖和获奖总数均列第一。

本届评选,江苏一等奖列湖北(4件)、浙江(3件)、湖南(3件)之后,二等奖列湖南(6件)、浙江(5件)之后,三等奖排第一,获奖总数列浙江(17件)、湖南(17件)之后。

可见,江苏这几年中国新闻奖获奖情况总体处于领先领跑的位置,但日益受到兄弟省市的合围、狙击和追赶。尤其是第31届评选,江苏虽然还位列第一方阵,但优势已不明显,警钟已然敲响。

如果说,光看一届评选结果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因为免不了会有一些偶然的因素、运气的成分夹杂其中。那么,连续观察近4届评选情况,就一定能发现某些带有共性的、规律性的、必然性的东西。

最被业内看重,也最能体现精品创作生产水平和实力的,无疑是一等奖的获奖情况。

按获一等奖件数来排列,我们可以把31个省(市、区)分为三个方阵:

第一方阵:一届评选获2个(含2个)一等奖以上的;

第二方阵:一届评选获1个一等奖的;

第三方阵:一届评选未获一等奖的。

第二方阵和第三方阵暂且不表,我们主要分析第一方阵——

连续4届评选出现在第一方阵次数最多的省(市、区)依次是:江苏、浙江、湖南各4次,也就是连续4届都跻身第一方阵;上海、山东、北京各3次,也就是4年中有3次排在第一方阵;广东、福建各2次,也就是4年中有2次进入第一方阵。

在获一等奖件数的排名中,江苏2次高居榜首(一次和湖南并列),浙江、湖北、湖南各1次排第一,其中湖南和江苏并列。

跻身一等奖前三(包括并列)次数最多的省(市、区)是:江苏、浙江各4次, 湖南、上海、北京、山东各3次, 广东、福建各2次。

无论按哪种方法统计,第一方阵中出现频率最高、次数最多的是江苏、浙江、湖南、湖北、上海、北京、山东等,特别是江苏、浙江、湖南、湖北,他们的实力可以说是旗鼓相当、难分伯仲。

《孙子▪谋攻篇》中有一句名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每年一度的中国新闻奖评选,既是各展所长、激烈比拼的舞台,也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难得机会。评选结果固然重要,但更值得我们看重的是评选后的研究研讨。如果能从中领悟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有启示意义的东西,那么,对下一步的创新创优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远比拿几个奖本身要有价值的多。

我们先来看看自己。这次参评中国新闻奖,江苏获奖作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参评作品分布较为均衡。这次江苏共有48件作品获得定评资格,数量仅次于湖北50件,排第二。本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共设29个项目,江苏参评作品分布在文字、广播、电视、网络、媒体融合、新闻论文、国际传播等24个项目中,分别来自省内13家新闻单位,涵盖省、市、县三级媒体,其中,省级媒体27件,市级媒体21件,县级融媒体中心1件。获奖的16件作品,分布在13个项目中,分别来自7家新闻单位,其中,省级媒体10件、市级媒体6件。

二,传统优势得到进一步巩固。评论,历来是主流媒体的一大利器一大优势。本届评选,新华日报文字评论《警惕“精致的形式主义”》,在该项目仅有的3个一等奖中争得宝贵一席。这是继文字评论《民生实事莫沉迷于“数字突破”》、网络评论《在抓落实中重“绩”留“心”》分别获得第28届、第29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之后,新华报业获得的又一个文字评论一等奖。同样可喜的还有,无锡广电有一件作品《智能时代,如何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这次获广播评论二等奖,这是继淮安广电在第29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得广播评论三等奖之后,江苏广播评论再一次问鼎中国新闻奖。

三,媒体融合取得明显突破。媒体融合奖自第28届正式成为中国新闻奖奖项以来,50个奖项一直是各家媒体竞逐的热点。江苏这次共有6件作品参加本届媒体融合奖项的竞争。在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同台竞技的情况下,交汇点客户端《听•见小康》斩获一等奖,江苏另2件作品获得三等奖。这是继第28届、第29届没有一等奖,第30届夺得1个一等奖之后,江苏媒体融合创造的又一佳绩。如果加上还有1件媒体融合作品参评国际传播奖并获三等奖,本届评选江苏媒体融合作品共获4个奖项,获奖数位居各省(市、区)之首。

知已,还要知彼。下面重点分析这次列一等奖前三的湖北、湖南、浙江在第31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呈现出的显著特点和竞争策略。

先看湖北。湖北在本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的表现非常亮眼,以4个一等奖的战绩高居31个省(市、区)之首,另外还获得3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二三等奖获奖数及获奖总数均跻身前四(含并列)。相比过往,湖北这次成功实现逆袭,尤其是分量最重的一等奖,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令人刮目相看。

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无疑是全球瞩目、举国关注的重大事件。本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理所当然地要突出这个重点。据不完全统计,在参加定评的作品中,抗疫题材占比高居首位,分布在几乎所有类别和体裁中。光是文字评论,抗疫题材就占4成以上;文字通讯和深度报道,抗疫题材占22%;电视专题,抗疫题材占23%;广播消息,抗疫题材占25%。最终获奖的作品尤其是获高等级奖项的作品,抗疫题材更是主角中的主角。5个特别奖,有3件是抗疫题材作品;67个一等奖,抗疫题材作品占23%。

作为抗疫主战场的湖北及武汉,无疑是媒体聚焦的热点。湖北媒体没有辜负家乡父老和全国人民的期望,在这场人类与病魔的殊死搏斗中,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特有的方式,向全世界传递了风暴中心的真实情况、最新进展,讲述了抗疫一线一个个感天动地、催人泪下的抗疫故事,展现了武汉这座英雄城市不屈不挠、齐心战“疫”的精神风貌。湖北这次4个一等奖全部是抗疫题材作品,包括湖北日报的文字消息《湖北新冠肺炎新增病例首次零报告》,湖北广电的广播专题《复苏之路》、广播直播《我们在一起——直击武汉紧急关闭离汉通道》和电视专题《金银潭实拍80天》。在湖北夺得的全部13个奖项中(一二三等分别为4、3、6),10个是抗疫题材,占比之高无出其右。

也许有人会说,湖北这次在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取得优异成绩,全赖抗疫题材的支撑,“家门口”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的奇迹不可能再现,这样的经验也难以复制。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但需要强调的是:机会从来是青睐有准备、有担当、有本领的人。没有准备,机会来了也会失之交臂;有了准备,没有担当,就不可能义无反顾冲锋陷阵;既有准备,又有担当,唯独缺乏过硬的本领,要让作品震撼人心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准备、担当、本领缺一不可。这次中国新闻奖开评前,评委就对湖北抗疫题材作品寄予厚望。但最终的评选结果还是让许多人始料未及。面对突发事件,特别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媒体究竟应该如何反应、如何应对、如何处置,湖北媒体的抗疫报道给我们许多启示。

再看湖南。湖南这次斩获3个一等奖,与浙江并列第二;6个二等奖,居各省(市区)之首;8个三等奖,与山东、福建并列第三;获奖总数17个,与浙江并列第一。取得这样骄人的业绩,似乎很难用运气或其他什么外在的理由去解释,其中必有其制胜的法宝和成功的秘笈。

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湖南这次夺得3个一等奖,其中2件是十八洞村题材的作品;6个二等奖中,有1件是十八洞村题材作品。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这,恰恰是湖南在本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使出的一个绝招。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视察与村民们座谈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观点。作为“精准扶贫”的首倡地,湖南主流媒体这几年来一直以极大的热情和力量,关注并跟踪十八洞村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实践和变化。中国新闻奖的老评委都知道,近几年来湖南媒体有关十八洞村题材的报道,几乎年年送评,年年获奖。这次,更是创造了近 4 届以来的最好记录——2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从十八洞村的变化,我们看到了党中央的庄严承诺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这就是十八洞村题材报道的价值所在。

有评委风趣地说,十八洞村在我们那儿就好了。当然,这是玩笑话。问题是,十八洞村真要在我们这儿,我们就一定能像湖南媒体那样年年出精品吗?我看也未必!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先后深入24个贫困村考察调研。从媒体角度说,总书记走访过的这些村,都是地方媒体追踪报道的绝佳素材。中国新闻奖的获奖榜单上,理应有更多类似十八洞村题材的优秀作品。推而广之,其他有价值的选题,同样可以推陈出新、久做久新。从这层意义讲,湖南媒体有关十八洞村题材的获奖作品,很有研究价值。

尽管中国新闻奖评选对各级各类媒体都尽可能地有所关照,出台了包括三个“统筹兼顾”在内的一系列举措,但终究粥少僧多,即便闯入了定评,最终也只有1/3的作品能如愿获奖。面对实力强劲、优势明显的中央媒体,地方媒体怎么做?历年评选都证明,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离基层近、离一线近、离群众近、离独特的新闻资源近的优势,做别人做不来、不方便做、不一定做得好的事,不失为一种有效办法。拿重大主题报道来说,正因为主题是共性的,题材是显性的,地方媒体才更应该追求独特的创意、独特的见解、独特的事实、独特的表达。越是容易撞车的题材,就越要在个性化表达上下功夫,包括策划、选题、提炼、角度、写作(制作)、标题等。

最后说一说浙江。从前面统计中,我们不难发现,本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浙江一二三等奖3项指标均列第二,获奖总数同湖南并列第一。事实上,连续观察近4届评选,浙江一等奖1次第一,1次第二(并列),2次第三(其中1次并列)。由此可见,浙江的成绩总体是比较稳定的,第一方阵的位置也十分稳固。

大凡在新闻精品的创作生产上作出显著成绩的地方和媒体,必有其不懈的探索和宝贵的经验,而且绝不限于某一两个方面。当然,同样是创新,同样是探索,不同地方、不同媒体选择的路径也不完全相同,呈现出各自鲜明的特点。正如前面分析的,湖南媒体抓住本地特有的新闻资源——十八洞村脱贫攻坚的示范效应,连续追踪,深度挖掘,做出新意,力求做到全国高度、地方呈现。湖北媒体闻令而行,向“疫”而行,与逆行者们并肩奋斗,以“有我”的担当和“无我”的境界,真实记录了一幕幕与生命赛跑的感人瞬间。

那么,浙江的特点又是什么呢?分析浙江获奖作品特别是一等奖作品,可以归纳成一句话——常态下的创新嗅觉和创优冲动。他们的获奖作品无论是题材、主题、样式等,都呈现出多元多样的特征,是记者从大量看似普通却别具新意的事实中提炼挖掘出来的。因此,浙江的做法更具普遍意义。

研究这张表,有2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一是反映改革创新的作品令人眼前一亮。比如:获一等奖的广播消息《全国首个!浙江为数字经济立法》,获二等奖的文字消息《浙江,全国首个生态省》,获三等奖的文字通讯《“中国第一位个体工商户”精彩蝶变 以民营企业家章华妹命名的市场昨开业》。3件获奖作品,都是“首个”“第一”,这绝不是巧合。浙江媒体能够从纷繁的素材中挖掘出极具新闻价值的线索、选题,首先得益于这片改革的沃土。大家都知道,改革开放40年来,国内许多改革的举措,都是先从浙江试水起步,然后推向全国的。生活工作在这片热土上,浙江媒体人对新事物的敏感已经渗透到了血脉中。在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们从浙江媒体的报道中再次感受到,改革正成为推动浙江新一轮发展的强劲动力。

二是人物报道在获奖作品中占有一定比例。像获一等奖的文字通讯《陈立群的最后一次家访:即使拄着拐杖也要来关心台江的教育》,获二等奖的电视访谈《丛志强:划火柴的人》,获三等奖的融合创新《大山深处的浙江人》等。人物报道的重要性无需赘言,但是,人物报道精品少也是不争的事实。这看似悖论,却凸显了业界不得不直面的一个窘境。火热生活从来不缺鲜活典型,关键是,我们的作风(线索、题目等靠要)、观念(程式化、概念化)、功力(擅长写人物的记者很少),乃至考核(重量不重质),要跟上。在人物报道上,目前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是:更多地局限于领任务,完成规定动作,自己发现、挖掘的典型并不多,有影响、能传世的作品更少。浙江这次有4件人物作品获奖,与他们平时对人物报道的重视与探索不无关系。

除了湖北、湖南、浙江外,上海、北京、山东、 广东、福建等也都有各自成功的探索和经验,同样值得我们关注、学习、借鉴,时间关系不一一展开了,期待有专门的研究论文问世。

本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束后,省记协给省委宣传部正式呈送了江苏参评情况的汇报,张爱军部长批示“分析深刻,值得重视”,其中谈了三点启示:

一,重大主题、重要题材报道,历来是中国新闻奖评选的重头戏。武汉抗疫和脱贫攻坚,是2020年最受关注的两大报道主题。本届中国新闻奖评选,防疫抗疫题材的作品占2成多,脱贫攻坚题材作品占近2成。部分中央媒体及湖北、北京和中西部地区的媒体,明显占有天时地利人和优势,加之高度重视、全力策划、深入采访、精心制作,推出了一批极具震撼力、具有史诗般意义的优秀作品,赢得评委的一致肯定。5个特别奖中,有4件是这两大题材作品;68个一等奖中,有近1/3是这两大题材作品。江苏这两大题材作品有1件获一等奖,2件获二等奖,1件得三等奖。总体还可以,但与一些兄弟省(市、区)比,还有差距。这提醒我们,重大主题、重要题材报道切忌只图热闹,不求精进。越是遇到重大主题、重要题材报道,就越是带队伍、练作风、出精品、树形象的难得机会,万不可马虎懈怠。

二,中国新闻奖评选日益注重地区间的统筹均衡。本届评选共93名评委,分10个组进行,原则上一个省(区、市)在一个组内得奖(包括一二三等奖)控制在1—3件。同时还重申,在坚持质量优先的前提下兼顾平衡,适当向欠发达地区和获奖少的地区倾斜。评选结果充分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31个省(市、区)均有奖项进帐,获一等奖的省(市、区)总体呈逐年增多趋势。第 28 届中国新闻奖评选,获一等奖的省(市、区)有14个;第29届,增加到16个;第30届,更达到21个;本届评选,也有19个。在一等奖名额相对固定、央媒再占去近半的前提下,获奖面越宽,一个省(市、区)获3个以上奖的难度就越大。本届评选,湖北以4个一等奖名列第一,浙江、湖南以3个一等奖并列第二,江苏等8个省(市、区)以2个一等奖并列第三。差距很小,甚至拉不开差距,或将是今后中国新闻奖评选的一个常态。这倒逼我们必须在创新创优、融合发展上,下更大的功夫,花更大的力气,争取更大的突破。同时,也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以冲击中国新闻奖为抓手,不断提升新闻舆论引导水平,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

三,综合实力是一决高下的杀手锏。中国新闻奖是全国优秀新闻作品的最高奖,综合性是它最大的特点,29个项目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媒介形态。本届评选,江苏虽然参加了其中24个项目的竞争,但并不是每个项目都有较强的竞争力,有些项目还存在“扎堆”甚至“火并”现象,最后获奖的只有13个项目的16件作品,其中获一等奖的项目只有2个。在全部29个项目的竞争中,江苏有16个项目不是缺席,就是绝收,尤其是文字通讯及深度报道、短视频现场新闻、移动直播、电视节目编排、广播节目编排等最能体现媒体实力和水平的项目,江苏均无作品入围。有的项目已连续几届无缘中国新闻奖评选,更谈不上获奖了。从第27届开始,江苏参加中国新闻奖评选,报纸和广电两大系统实力旗鼓相当,一等奖不相上下。本届评选,广电系统获奖总数以10:6领先报纸系统,但2件一等奖作品均来自报纸系统。这启示我们,一件作品能否获奖特别是获高等级奖项,固然取决于多重因素,但归根结蒂要靠作品本身说话。

以上分析,都是我个人的理解和总结,不一定正确,目的是抛砖引玉,引发大家的思考讨论。这次,省记协召开中国新闻奖江苏获奖作品报告会,就是为了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推动新闻战线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断增强“四力”的重要论述,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鼓与呼。(作者为江苏省记协主席、第31届中国新闻奖评委)